只是一个劲地在村里唱兄弟没有良心,不懂得孝顺父母,有两个臭钱了不起了,兄弟不帮扶,父母不照料。我认识一家,不孝顺父母,但是自己家夫妻和睦,孩子乖巧孝顺,完全没有受影响,旁人听过他们家的事儿,都得说一句这是理所当然的,老太太嘴硬,直接说不需要你们两口子给我养老。
1、你身边那些不孝顺父母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我认识一家,不孝顺父母,但是自己家夫妻和睦,孩子乖巧孝顺,完全没有受影响,旁人听过他们家的事儿,都得说一句这是理所当然的。王刚和李燕这两口子刚结婚,家里两个老的就张罗分家了,两位老人说,既然你们兄弟二人都已经成家了,那么现在我们就把家分了,各过各的,省的以后为点鸡毛蒜皮的事情扯皮,兄弟俩都觉得父母说得有道理,便同意了,结果大哥两口子分到了又宽敞又明亮的东侧屋,王刚李燕两口子分的却是背光又狭窄的西侧屋,两个老人把宽敞的堂屋隔了一下,就这么定下来了。
这么分配李燕也不是没闹过,婆婆只说嫂子家带着个孩子,宽敞点好住,你们就两口子自己克服一下,早点想办法自己修一套才是正经,李燕对婆婆这套说辞是不认可的,她想着婆婆还多照拂了嫂子家几年了,如今自己这刚进门就分家了,万事开头难,多少要多分一点才是照顾呀。对于李燕的质疑,两个老人没有回应,只是恼羞成怒地说不要的话就自己建,哪里来这么多事,
就这样一家拆成三户,都关起门来自己过自己家的日子了。在90年代初,王刚两口子南下广州打工,原本托付父母照看自己家那几口地,想着后续有了孩子,也可以回去种点粮食啥的,父母只是马虎的点了一下头,没有作声,两口子在广州打工,省吃俭用的也攒到了一笔钱,想着李燕也怀孕了,回家就把房子再盖一间,到时候孩子出生了也不至于在一间不见阳光的屋子里待着。
等到两人回到家,想要看看田地,却发现水稻田被父母以10块钱一年租给了邻居,而几块旱地因为偏远,没人肯种,更是荒草一片,看这个场景,两口子气不打一出来,婆婆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种我们的地加上你哥嫂的够多了,种不过来了。没办法,两口子又顶着烈日把田地收拾出来,还要花钱在父母那边买稻谷,李燕挺着大肚子拔草的时候,一直骂王刚窝囊,家里父母偏心成这个样子,屁都不敢放一个,
导致王刚跟父母反目的的原因在于李燕生完孩子,眼瞅着孩子6个月了,两口子就合计给孩子断奶,又南下打工赚钱去。这下婆婆死活不乐意了,说自己照顾兄嫂家俩孩子,还要种这么多地已经很累了,带不了小奶娃,让他们自己看着办,王刚气急了,质问大哥的孩子你们能带,我的凭什么不能?那我以后还要给你们养老吗?老太太嘴硬,直接说不需要你们两口子给我养老!你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以后不需要你们管,
就这样母子反目,李燕把孩子托付给了自己的妈妈,两口子又携手南下打工去了,这一去20来年,李燕凭借着手艺在广州开了个早餐铺子,慢慢的两口子也赚了些钱。在孩子上高中的时候,为了孩子住家方便,也为了远离父母,两口子直接在城里安了家,几乎不再回去了,现在两口子都年近50了,两个孩子一个已经成家,一个还在念大学,对自己爷爷奶奶也没什么感情,也知道他们早年偏心那些事。
至于王刚李燕两口子,这么多年都是夫妻携手走过来的,所以对彼此既是依赖又是信任,也是有啥说啥,现在两个老人已经70好几了,干也干不动了,大儿媳妇对这两只吃饭不出力的老人很是嫌弃,但是鉴于王刚两口子出了钱,她也不好跟他们叫板太多。只是一个劲地在村里唱兄弟没有良心,不懂得孝顺父母,有两个臭钱了不起了,兄弟不帮扶,父母不照料,
2、有人说,谁照顾老人,谁就是那个“最不孝顺”的人,对此你怎么看?
通常长期照顾老人的都是家里兄弟姐妹中那个收入最少的人,收入少了人就不太忙啊,可以有时间去照顾老人,或者有的跟本就是放弃了自己的高薪去照顾老人。大把的时间都用于照顾老人了,当然你的收入就不行了,那些不照顾老人,一心一意搬砖挣钱,自然收入就比照顾老人的收入高,在老人的眼里挣得多的有出息,有出息就是孝顺,默默在老人身边陪着,伺候的你就没出息,你没出息你就是不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