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 > 起名知识 > 起名经验 > 起名用三国的哪个字,三国的名字都是两个字

起名用三国的哪个字,三国的名字都是两个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06 02:09:30 编辑:运气知识 手机版

三国之前的古人,大概是人口少,或者是约定俗成,用两个字起名的较多,当然古人还有字和号,名字对于现代人是一个称呼,古人可就不一样了。他所杜撰的名字,是不能按照三国时期的人物命名规律来界定的,这是人丁兴旺的情况,儿子多了,这几个字自己都不够用,起一个字的名就只要避一个字的讳就可以了,二字名就得考虑两个字都得避讳,难度明显加大。

1、古代都用“伯仲叔季”起名,三国时代,有哪些这种名字的武将或者名人?

古代都用“伯仲叔季”起名,三国时代,有哪些这种名字的武将或者名人

古代的确是有用“伯仲叔季”起名字的习惯,但绝不是都用,也不是起名,仅仅是用于取字。古人一般是取名之后,再取一个字,习惯上很少直呼其名,彼此之间一般是以字相称,以示尊重和礼貌,就算长辈称呼小辈,也多称字,以示喜爱。名字往往是自己的谦称,古人较少说我如何如何,一般曹操会说“操如何”,刘备说“备如何”等等,

三国时代,许多故事耳熟能详,但提起以“伯仲叔季”为名字的人物,一般人也会蒙,一口还说不出几个来,这也说明这个取名字的方式并不是非常普遍。豹眼首先想到的是曹操曹孟德,“孟”就相当于“伯”,是老大的意思,曹操是老大没问题,曹操的名是“操”,取字为“德”。《荀子·劝学》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与操联合在一起,谓之德操,这是古人取名、字经常采用的规则。以“伯”为字,比较熟悉的就是姜维姜伯约,维与约,也是关联,以“仲”为字,那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孙仲谋,权与谋是不是也是关联一起的哦!还有司马懿司马仲达等人,懿与达也很密切。说到孙权,就会想到其兄孙策,字伯符,策与符也是有联系的,孙策为伯是老大,孙权为仲是老二。

孙翊,又名孙俨,字叔弼,这是老三,以“叔”为字,翊与弼其意相连,都是辅佐的意思,孙匡,字季佐,以“季”为字,自然是老四,匡与佐也是意义相连。孙坚有五个儿子,分别是策、权、翊、匡、朗,策、权、翊、匡是嫡出,分别以“伯仲叔季”的顺序取字,而孙朗是庶出,其字就是早安,就不能与前四个兄长相提并论了。孙坚给自己的儿子们取名字,是绝对按照“伯仲叔季”这个顺序的,从取名来看,也看出了嫡庶之分,

这的确是古代取名的一个习惯,但按照这个套路的并不是很多。除了孙坚这一家之外,还有夏侯渊一家比较按照这个套路来,夏侯渊一共有八个儿子,分别是:夏侯衡,字伯权;夏侯霸,字仲权;夏侯称,字叔权;夏侯威,字季权;夏侯荣,字幼权;夏侯惠,字稚权;夏侯和,字义权。夏侯渊还有一幼子,不清楚名字,在家乡大乱时,因为饥荒抛弃,为得是养活已故兄弟的孤女,

据说就是夏侯夫人,夏侯渊的侄女、夏侯霸的从妹、十三四岁时外出打柴被张飞碰到纳为夫人,生下了两个女儿,先后嫁给刘禅为皇后。夏侯渊儿子很多,各有其名,但字就共用一个权,而用“伯仲叔季幼稚义”等字加以区别长幼,这是人丁兴旺的情况,儿子多了,这几个字自己都不够用。像夏侯尚,字伯仁,是夏侯渊的侄子,按照族谱,夏侯尚是可以与夏侯霸兄弟们排行的,

或许就是因为夏侯氏人丁兴旺,男孩较多的原因,各取各的名字吧。三国时期司马氏家族也是牛逼的,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个个优秀,号称“司马八达”,分别是: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一般来说,最小儿子称“幼”,显然夏侯渊没有思想准备,第五个儿子就叫幼权,不曾想又生了三个;司马防倒是有准备,底气比较足,第八个儿子才取字为“幼”。

估计差不多了,也没心思再生了,豹眼认为,以“伯仲叔季”取字,以示区别儿子的长幼,这是一个比较习惯的方法,但不是通行的法则。前提是对自己的生育能力有足够的信心,而且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养得起,而且遗传基因比较强大,生出的儿子生存能力很强才行,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以此取名字也会很尴尬。有了伯,没有仲叔季,或者养不起,或者早夭,有叔季,没伯仲,也不是个事哦,

2、三国的名字都是两个字,邢道荣为什么是三个字?


文章TAG:三国起名名字两个起名用三国的哪个字

最近更新

起名知识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