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组成的,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将宇宙万物按形态、原素、属性及空间,时间的变化规律等统一分类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中,及阴阳内,他们就将肉眼能够观测到的,有规律的绕着太阳运行的星星按照其色泽亮度,用五行的属性分别去命名它们。
1、为什么用五行给行星命名(金木水火土星)?跟周易有关吗?
东方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组成的,即五行。因此,他们就将肉眼能够观测到的,有规律的绕着太阳运行的星星按照其色泽亮度,用五行的属性分别去命名它们,即太阳系的行星。西方古人则用神话人物来命名星体,这习惯就基本沿用至今了,太阳系九大行星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金木水火土,大家能否谈一谈“五行”的由来?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先哲智慧的结晶;是古先贤认识宇宙自然万物的方法论;是古代中国众多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古代哲学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人类蒙昧的智慧启蒙,随着现代对国学认识的的不断深入,人们益发认识到其辩证逻辑的严密性,也益将认知其睿智的科学性。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将宇宙万物按形态、原素、属性及空间,时间的变化规律等统一分类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中,及阴阳内,
可以说无所不包,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概括和提炼能力。为以简驭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影响了我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数术学、命理学、中医学、音乐、武学、兵学及化学甚至宗教学等。什么是五行呢?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所以人们总结出: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方位北方,味咸。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方位南方,味苦,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方位东方,味酸。金具有收敛、肃杀之性,方位西方,味辣,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方位中央,味甜。五行的对应关系见图表,历代论述五行的著作很多。我国隋朝的萧吉在594年所写的、献给隋朝皇帝的《五行大义》一书,被研究中华文明史的李约瑟博士认为是关于五行的最重要的中古时代书籍,
是隋以前五行理论集大成者。全书为五卷,其以科学的态度系统论述五行、干支、大衍、纳音、九宫数等阴阳五行知识,而序言备述妙理,精彩绝伦,言简意赅。下面摘录片段,以飨读者:夫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万品禀其变易,百灵因其感通。本乎阴阳,散乎精像,周竟天地,布极幽明,子午卯酉为经纬,八风六律为纲纪。
故天有五度以垂象,地有五材以资用,人有五常以表德,万有森罗,以五为度。过其五者,数则变焉,实资五气,均和四序,孕育百品,陶铸万物。善则五德顺行,三灵炳矅;恶则九功不革,六沴互兴,原始要终,靡究萌兆。是以圣人体于未兆,故设言以筌象,立象以显事,事即悬有,可以象知。象则有滋,滋故生数,数则可纪,象则可形。
可形可纪,故其理可假而知,可假而知,则龟筮也。龟则为象,故以日为五行之元,筮则为数,故以辰为五行之主。若夫参辰伏见,日月盈亏,雷动虹出,云行雨施,此天象也。二十八舍,内外诸官,七曜三光,星分岁次,此天之数也,山川水陆,高下平污,岳镇河通,风回露蒸,此地之象也。八极四海,三江五湖,九州百郡,千里万顷,此地数也,
礼以节事,乐以和心,爵表章旗,刑用革善,此人之象也。百官以治,万人以立,四教修文,七德阅武,此人之数也,因夫象数,故识五行之始末。该书治学严谨,旁征博引,引用文献总记173种之多。由于部分引用原文的佚失,也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虽然《五行大义》理法精妙,因不过是汉儒余论,可知萧吉所述的五行理论汉儒已有涉猎。
汉代的大儒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在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际,将儒家思想杂以阴阳五行说,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形成帝制神学的新儒学,使之影响中国达两千多年。可见汉儒对阴阳五行学说经过了整理和吸收,阴阳五行说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曾在先秦兴起,其创始人是齐国人邹衍,(前305-前340)其主要思想是整理了前人的阴阳和五行理论,创建阴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