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道(相),这个(相)就是有形体的东西。母亲的相就是慈爱相,但她只对着自己孩子或者对母子相关的人情体现出来,波菲利就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就在于对这种事物本质的理解不同,也就是对「共相」的理解不同,那慈悲相和慈爱相,有什么不一样。
1、如何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道,圣人之道。现代引用意:人生的三观不同,大千世界人各有志,做什么事情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强加他人头上。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分道扬镳,各取其半,面和心不和,善良冲击着奸诈。同床异梦,各奔前程,
2、如何通俗理解《金刚经》中的“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金刚经》里面所提到的(四相),既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是就不说那么复杂了。既然说道(相),这个(相)就是有形体的东西,正所谓:“凡有所相,皆是虚妄”正是众人执着的“相”才空生许多烦恼,如若知道眼前相,幻象、皆是因“因缘而生”,因“因缘所灭”那么我们就会生起智慧,破除“相”对我们困恼使我们内心产生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
如若我们利用智慧把我们修为境界提上去,你就会发现,“一切相”如刹那的烟火一般划过我们身边,而有智慧之人不为所动不为执着,而有些人却流连忘返痴迷于不得永恒的境遇,执着于“相”就会被境遇所转,永远不能能解脱。这“四相”乃是坠落六道轮回的根本要素之一,如果我们不修行,不精进,不破除我执那么在临终之时,又有无数无量的冤亲债主幻化成我们的亲朋好友把我们引入恶道不得解脱,所以我们平时要培养不被境所转的根基,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3、如何理解“共相”这一概念?
「共相」就是一个事物的本质,它是从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形式」这俩概念而来的。比如说一张桌子,其所以为桌子的本质,柏拉图叫做「理念」,现实中的桌子之所以是桌子,是因为它「分有」了「桌子的理念」。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这张桌子的材质,比如木头的,这叫这桌子的「质料」,但木头可以做任何东西,为何说这种木头叫做「桌子」呢?因为这种木头拥有了桌子的「形式」。
无论「形式」还是「理念」,都指的一个事物之所以为这个事物的本质而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当然是不同的。波菲利就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就在于对这种事物本质的理解不同,也就是对「共相」的理解不同,波菲利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分歧,归为关于共相的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共相」究竟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仅仅存在于人的思想当中,
如果「共相」是实体,那么共相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如果「共相」是无形的,那「共相」究竟是与可感事物分离的,还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波菲利本人并没有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但认为从这三个问题可见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根本分歧。波菲利关于共相的三个问题,是在注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的时候提出来的,后来波爱修在翻译和注解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和波菲利的注释时,重新提出了「共相」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十一世纪后,波菲利所提出,波爱修所讨论的共相问题,成了经院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由此对「共相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实在论与唯名论的对峙,实在论者站在柏拉图的立场,认为共相独立于事物而存在,是比具体事物更加实在的实体。唯名论则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唯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共相」只不过是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
十指连着心,把把姑娘手指,自然就知姑娘心地。\
4、有人说:“相妻先相指头,相夫先相腔口”,该怎么理解?古人相对象有什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