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人”字,是个象形字,,楷书的“人”字,你能看出来“人”的形状吗?“期”字和月亮有关,而“肘”却和“肉”字关联,“前”字则和“舟”字相关,这几个字,用六书解释,得回到篆书的源头字形才行。草书歌诀说,“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那么,“点挑”的组合,表示两点水呢,是三点水?在实践中并不严格,甚至“空挑”也可表示“水”,行草书的界限也不是截然分明的,所以,行草书的标准模糊,必然会带来字形辨别的误差,如果这种误差并不影响认读,人们就会选一个简单一点的字形,不奇怪吧!所以,许多三点水的字,会在实践中变成两点水,比如“冲、凑”等字,其实,他们的本字是三点水的,到后来,三点水的反而成了异体字!大家知道,中文,比拼音文字简练许多,为什么?因为拼音文字是前后二维要素的线状结构,而汉字,是前后上下四维要素的网状结构,在理解上,拼音文字的每一个单元是单词,意义单一,而汉字是字,由字而词,理解字词,得联系上下文,这就决定了文意贯通所采用的结构。
带两点水偏旁的字大多与寒冷有关吗?
汉字的演进,最初是书画同源的萌生,进而粗放的有意识创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聚落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地互相同化,不断的总结规律,终于在东汉时,先贤许慎写就了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这部著作系统的总结了以前的造字规律,也就是“六书(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此时虽然其他几种书体也开始孕育萌发,但主流更官方的用字还是篆书,因为六书理论从篆书中诞生,所以,可以很好地解释篆书,也可以在六书的指导下生产新的文字。
从篆到隶,由隶而楷,这都是有官方背景的文字,但是,隶书和楷书逐渐地在突破六书的限制,因而新的字形下,有些字用六书的理论不好解释。比如“人”字,是个象形字,但是,楷书的“人”字,你还能看出来“人”的形状吗?“期”字和月亮有关,而“肘”却和“肉”字关联,“前”字则和“舟”字相关,这几个字,用六书解释,得回到篆书的源头字形才行。
而草书,虽然官方不采用,而民间很受欢迎,这种字体,更是将文字符号化,所谓的符号,就是规定某种符号赋予某个字的对应关系,很难看出六书的痕迹。现在,我们普遍使用的是简体字,更准确地说,是简体规范字,其中,规范的意味更浓一点。什么是“规范”?就是“规矩的标准”呗!所以,和这种标准规矩对应的汉字,虽然是官方使用的字形,但是和六书发生关联就更松散了一点,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体系,已经不是传统 “六书”理论体系了,而是“部件”造字法体系,比如“车”字,你说它是六书的那种造字方法?它是由草书楷化而来,而草书中,那个符号就代表了“车”字,规范字中,这个“车”字的字形,对应的是一个“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