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春年,无春年,单春年,只是我们记录二十四节的一种方式,不是为结不结婚制定的,年轻人年龄到了,就该谈恋爱了,恋爱谈好了,就该结婚了,没有人会受双春年,无春年,单春年影响的,不但这个双春年,无春年,单春年影响不到年轻人的恋爱结婚,就是其他再大的压力,再大的阻力,也阻挡不了年轻人恋爱结婚的步伐,如果想结婚的年轻人想要结婚的话,既使遇上了思想顽固守旧,封建迷信浓厚的家长,那么想结婚的年轻人也会通过变通的方法,先结婚,后登记,也就是不登记,先结婚,如果今年是无春年,说结婚不好的话,那就今年结婚,来年双春年补办结婚登记手续,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吗。
1、在农村,为什么夏天结婚的少,冬季和春季结婚的多呢?
农村娶媳妇嫁闺女,都是根据小夫妻的年龄、生日时辰找人从老黄历上来挑结婚日子的,用老人们的话来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专门的结婚日子,好日子里结婚的人很多。为什么从黄历上查找日子,却是冬天和春天结婚的人多,夏天结婚的人少?难道黄历上夏天不宜结婚吗?不是,这个还真不是,结婚看日子都是每对小夫妻有两个日子,有些人就会查到夏天日子,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日子,这俩日子的间隔时间大概会是半年,
但为什么选择夏天结婚的人会很少呢?不是没有,但绝对不多,那是因为夏天天气太热,办喜事吵吵闹闹,大热天让农民们觉得没那么高的兴致操办,最起码帮忙的人热的不想动弹,再一个就是夏天办喜事,剩菜剩饭肯定多,因为夏天人们的食欲不振,剩多了的饭菜还不好储存,一天之内吃不了必定是个浪费。那么夏天有没有选择结婚的人家呢?当然有,过几天我们家亲戚娶媳妇,大热天的在家里伺候客人是不可能了,要在大酒店摆酒宴,话说选这么热的天气结婚必定是有原因的,因为农民们确实不喜欢夏天办喜事,而且农村老人也强调盛夏不结婚,小夫妻恩爱都嫌热得慌,
我们亲戚看日子时,也是有两个日子的,一个是夏天日子,一个是农历11月日子,如果不是因为情况特殊,亲戚家定是会用冬天那个日子,把媳妇娶回家欢欢喜喜过大年多喜庆。只不过小两口着急,提前有了身孕,现在三个月左右,穿婚纱什么的还算可以,若等到冬天的话,大腹便便太显眼,所以夏天办喜事的多是因为特殊原因,冬天结婚最好,因为冬天是农闲时节,是农民们最清闲的时候,冬天张罗娶媳妇,正好也置办年货,过节和娶亲两桩好事一起操办,娶了媳妇回来,一家人欢欢喜喜过大年,正好正月里有亲戚请媳妇或者请女婿,好像都是恰好的事情。
冬天娶媳妇剩菜剩饭还浪费不了,亲戚们帮忙拿回家,大家都能吃掉,不过冬天娶媳妇是我们这些三十,四十,五十岁中年人的事情了,如今农村娶媳妇,很多年轻人选择五一和十一结婚,说不需要特意看日子,这俩日子是举国同庆的日子,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而且是假期,无论是主家还是亲戚都有空闲,办酒席吃酒席不怕人多热闹,所以很多年轻人选择节日结婚。
2、一些农村为什么有种说法:两头不见春的年份不适合结婚?
在过去那些落后的年代,受那些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农村有的地方,是有这样的说法的,不但在立春的问题上会有这种说法,在其他的节气上也会有一些相关的迷信的说法,在那些落后的年代,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情况下,两头不见春的年份不适合结婚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的时代已经是非常文明,非常开放的社会了,所谓两头不见春的年份,不适合结婚的说法,早已经云消雾散,早已经没有他的市场了,相爱的男女,该结婚的男女,是不会相信这一封建迷信的说法的,该结婚的就一定要走上婚姻殿堂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在过去的年代,我们都是实行的农历的纪元方式,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的,中华民族的祖先,经过千百来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适应寒暑的变化,古代的先人们,在农历中每19个年头,加入7个闰月,也就是每19个年头,有7年是闰年的,这样就导致了19个年里头有7个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的,既然有19个年里头有7个年没有立春的节气,那么19个年里就有7个年有两个立春的节气了,这样就形成了19个年里,有7个年,有两个立春;有7个年,没有立春;而剩下的5个年,就正常了,这5个年每年都有一个立春的节气了!制定出了农历平年和闰年,农历的平年就是一年有十二个月,就是农历一月到农历十二月,我们通常把农历一月称为正月,把农历十一月称为冬月,把农历十二月成为腊月,农历的平年每年是354~355天,但是个别的年也有353天的,但是农历的闰年就有十三个月了,农历的闰年有十三个月,那么农历闰年天数就增加了,有383~384天,但是个别的闰年也有385天,由于农历有闰月的影响,有闰月的年份,农历的时间就长了,他就多占了一个节气,这个节气就是立春了,所以也就有了二十五个节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