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极大可能,与一年中,月球朔望十二次有关。也有学者说,和人的一只手除拇指外有十二个关节有关——计数的时候,不是扳手指,而是以拇指掐其余四指的关节。亦很有道理。 四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既然商代已经有了计数的一到十的文字,为何要专门再创造十个“天干”字呢? 张光直先生对商王世系的研究,应该可以作为解释这个问题的参考。
商王,都是以“十天干”为名的,如“上甲”,就是第一个商王;“大乙”,就是商汤。张先生认为,第一个字,是具有区分意义关键性词——可以区分不同的商王,不用去管。后面的甲乙丙丁,才是重要的。 他的假定是,商王族分为十个部分,皆以“干”日为名,商王选自这十个部分或部落,他们死后,则以其所属之“群”为谥名,并按此进行祭祀。
不论张先生这个推论是否正确,但“干支”起于祭祀可以确定。这已被甲骨卜辞中体现出来的“周祭”制度所证实——即,商代王室祭祀,按照“干”名,分十组,以旬为单位,周而复始以祭祀先王。 所以,甲骨卜辞记载:“甲辰卜,贞王宾:祖乙、祖丁、祖甲、康祖丁、武乙”,就好理解了——在甲辰这一天,祭祀上述的先王——以“干”日,分别作为祭祀日的名称。
五 “干”,可能基于“十进制”;“支”,可能起于“十二进制”。这只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商族为了祭祀,而新造了二十二个字作为“干支”——既是对天帝和祖先的尊重,又便于使用——以数字的一至十和一至十二,无法搭配。 这是“干支”的最关键起源。也就是说,“干”名,是商代祭主——商族先王神灵的名称,又用来标注祭日,久而久之,即成为了纪日的方法——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干支”方法,到了周代,仍被沿用,并逐渐完善。春秋前后,中国历法基本成熟。此时,“干支”不仅用来纪日,还用来纪年。地支,用来纪时和纪月。 这是因为,日和年为阳;月为阴。月和年相对应;时和日相对应,因此,时亦用地支——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从子时开始。 春秋前后,二十四节气也确定了下来。 其实,从战国时期开始,与“干支”相配合的,还有一套“岁阳岁阴”的纪年方法。
例如,岁在甲子,称为“岁在阏逢困敦”《尔雅》和《史记》都有记载。见下表—— “天干地支”这个名称的由来,应该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的阐发有关——天为阳,地为阴。 同时,和周代明确起来的“天人合一”观念有关——《左传》曰:“君,天也”。这恰好是商王皆以“干”名称之的传统一致——“干”名即为“天干”,“支”自然是“地支”了。
地支藏干的奥秘中,你觉得十天干是如何隐藏在十二地支之中的?
这是因为五行所代表的天干和四时的联系,也就是说十二月支所藏的天干五行有分日期用事司令的说法。除当令之本气外,还有一种或两种所藏天干五行司令用事,各个所藏天干五行是有日期用事定数的。因此,从理论”地支循藏”的形式上看,天干就隐藏在地支中了。例如:子藏癸水在其中。从大雪起壬水用事10天,癸水用事20天到小寒为止。
丑癸辛金己土同。从小寒起癸水用事9天,辛金用事3天,己土用事18天到立春为止。寅中甲木兼丙戊。从立春起戊土用事7天,丙火7天,甲木16天到惊蛰止。卯中乙木独相逢。从惊蛰起甲木用事10天,接着乙木用事20天到清明。辰藏乙戊三分癸。从清明起乙木用事9天,癸水三天,戊土18天到立夏。巳中庚金丙戊丛。从立夏起戊土用事5天,庚金9天,丙火用事16天到芒种止。
午中丁火并己土。从芒种起丙火用事10天,己土用事9天,丁火用事11天交小暑止。未中乙己丁共宗。从小暑起丁火用事9天,乙木用事3天,己土用事18天到交立秋止。申位庚金壬水戊。从立秋起己土用事7天,戊土3天,壬水3天,庚金17天到白露止。酉中辛金独丰隆。从白露起庚金用事10天,辛金用事20天到交寒露止。戌宫辛金及丁戊。
从寒露起辛金用事9天,丁火3天,戊土用事18天到交立冬止。亥藏壬甲是真宗。从立冬起戊土用事7天,甲木5天,壬水用事18天到交大雪止。其中子,卯,酉藏有壬癸水,甲乙木,庚辛金,因为所藏都是本气,所以习惯上就用后者20天的癸,乙,辛代替了。另外申宫和亥宫的7天己土和戊土,在推算大运时也是因人而异罢了。以上就是你所问的为何天干隐藏在十二地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