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有一些相对合理的解释。雄性的冒险行为是主要原因吗?人们普遍认为,男性从事潜在危险的竞争,过着比女性更危险的生活,这可能是他们寿命较短的原因。有人觉得这个理论非常有道理,确实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在自然界中,雄性为了争夺配偶,都会进行激烈的争斗。以海豹为例,海豹实行一夫多妻制度,到了繁殖的季节,雄性海豹难免要进行争斗一番,弱者自然会被淘汰。
在人类社会,大部分人觉得男性承担了更多的生活压力,生活相对比较粗糙,自然寿命也会比女性短。但事实上,科学家认为,性选择的强度并没有直接调节两性之间观察到的寿命差异。这个社会,女性也承担了不少压力,还要负责生养,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女性的工作强度并不比男性低,因此这个理论并不完全正确。那为什么雌性比雄性长寿呢?科学家认为,这种差异是由环境和生殖角色所得定的。
一种解释是,雄性通常体型更大,在性特征上投入更多精力,更容易受到环境影响。例如大角羊,雄性有螺旋状盘曲的角,一来可以用来吸引异性,二来也可以用来战斗。要长出这样的大角,大角羊需要消耗很多额外的能量,因此如果动物生活在恶劣的气候下,雄性更容易受到这些极端环境条件的伤害。相反,如果动物生活在一个资源持续可用的环境中,它们的寿命几乎没有差别。
关于这个说法,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库克里蛇的性别角色和一般生物不同,女性为王,雌性负责狩猎和捍卫领土,因此在这个物种里,雌性寿命比较短。然而当威胁领土的海龟消失后,就会发现,雌性和雄性之间的寿命差异并不明显。可见环境对于动物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另一种解释是和体内的激素水平有关。雄性体内含有更多的雄性激素,这种激素会影响免疫功能,代谢异常与很多免疫性疾病直接相关。
当雄激素水平高时,它们会损害免疫防御,使雄性更容易感染和患病。雄性宽足袋鼩就是典型例子。这种长得像小老鼠的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属于有袋类的哺乳动物。因为体内激素水平高,导致它们拥有一个非常怪异的繁殖习惯。为了繁殖下一代,不吃不喝,争夺配偶大打出手,持续交配时间很长,有的甚至能持续14个小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导致身体一下子垮了,再加上高水平的激素,免疫力下降,最终出血,掉毛,感染致死。
基因差异或许才是关键在人类中,不同性别包含不同的染色体。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研究表明,在XX或XY系统中,XX的寿命更长,所以这很可能是性染色体影响导致的。该理论认为,女性体内多余的X染色体对有害突变具有保护作用,这在其他物种中也适用。这样非常好理解,有两个X,若其中一个出现问题,还有另一个X可以互补,避免疾病发生,而在XY中,两者并不是一样的,只要一个出现问题,就难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