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分三六九有的思想观念不一样价值观不同,信仰不同,有的草民下等人是不给祖坟立碑的。像这种事情我是这样看的,关于农村祖坟有立碑的有不立碑的,给过世的人立碑,是对过世的人一种缅怀,也是晚辈对长辈的一种尊敬,建议逝者要是年龄不足六十岁,还是不立碑的好,或者等好久好久再去立碑。
1、人去世后,不立碑不立坟,不占用活人一寸土地,干净来干净去,对此你怎么看?
人死后,不立碑,不立坟,不占用活人一寸耕地,干干净净来,干干净净去。说白了,就是火化后的海葬与树葬,这样的葬法简单省事,却有悖于中国崇拜祖先的传统。中华文明能够绵延5000年,与坟的存在密不可分,大到黄帝陵,小到平民百姓的坟,都是人们祭奠先人,传承历史的圣地。如果没有这些坟的存在,活着的人就缺少了一个缅怀祖先的重要场所,
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之所以对故乡念念不忘,除了曾经熟悉的山水,先人的坟才是他们抹不去的记忆。每年清明节,大批的海外华人,远方游子,不远千里回到故乡,不就是为了在先人坟前烧香叩拜吗!因此说,坟头虽小,意义重大,现在的高墓价,让人望而生畏,有一种死不起的感觉。不少老人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临终遗言要求儿女对自己进行树葬或者海葬,
这绝不是他们的心里话,只是一种无奈之举。对于普通人而言,虽说上坟不过是两代人的事,但是其意义非同一般,正是这种传承几千年上坟习惯,才让人对生养自己的土地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怀,如果没有先人的坟存在,余光中老先生就写不出那首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乡愁。死后是入土为安,还是海葬与树葬,那是个人的私事,谁也无权干涉,
2、在农村,为什么有的人家祖坟有墓碑,而有的却没有墓碑?
像这种事情我是这样看的,关于农村祖坟有立碑的有不立碑的。话还得从古代说起据说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次回老家祭祖怎么也寻找不到自己家的祖坟,过去都是土葬时间长了风吹雨淋把地表人工堆的土包也叫坟包,现在有的地方叫做坟头。时间久了人在异乡没有后人回来修缮下雨给冲平了,孔子好不容易费了好大的周转才找到自己家的祖坟,聪名的孔子为了下次周游列国的时候下次再次回家很容易就能找到他家的祖坟,孔子想出了一个办法给自己家的祖坟上插上了一个木棍,
经过春暖花开以后木棍就自然生根发芽了,时间长了这个木棍有可能长成了一颗参天大树,离老远就很容易看见找到他家的祖坟了。有的后人跟着孔子也栽下木棍有的碰到夏季秋季冬季树木不易生长,后来有知识学问的人有钱有势名人贵族皇家直接立上一块青石碑上面写着名字,地址出生年月,以及一生功名刻在石碑上流传后世。过去人分三六九有的思想观念不一样价值观不同,信仰不同,有的草民下等人是不给祖坟立碑的,
3、如果想给过世的年轻人立碑,有什么讲究?应该注意什么?
铅华回答,必是精华!给过世的人立碑,是对过世的人一种缅怀,也是晚辈对长辈的一种尊敬。而立碑这个过程也有不少的礼节性东西,我经历过父亲给爷爷立碑,所以给题主一些建议:逝者是否可以受碑,不是人去世了都要有碑,不是说不可以立碑,只是要觉得有必要。我来分析,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75岁左右,在我老家,逝者年龄八十左右,或超过八十,就是喜丧;七十五岁上下就是正常死亡,不足七十岁就是早亡,四五六十岁就是“可惜了”,三十来岁就是“年级轻轻的就”,再早就是夭亡。
若是逝者年龄达不到六十,建议不要立碑,立碑就是为了纪念,子女好祭拜,而这之前年龄,人们想到的只有惋惜、痛惜、同情、悲恸,所以建议逝者要是年龄不足六十岁,还是不立碑的好,或者等好久好久再去立碑。身份是否可以立碑,为什么这么说,一般立碑,都是儿女给去世的父母,所以,就要看立碑者和逝者是什么关系。若是一般关系,你可以资助,但尽量不要主导,这不和风俗,
毕竟守孝都是子女来完成的,一般人无法承担这种义务。可若是逝者无子女,可由侄辈主导,若是无亲属,那就可以由亲戚、朋友主导,其实就是根据血缘亲疏的关系来确定的,时间上要和当地风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受一些不严谨的电视剧影响,人去世后,会立即埋葬,随即立碑。这其实很不合我们民族风俗的,我父亲给爷爷立碑,是在爷爷去世十年后才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