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无法短期预报,但可以长期预测和临震预警。上天有路,入地无门,是对地震预测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简单概括,我们可以通过这几块积木之间的受力关系进行科学的结算,从而得出一个准确的预测结果,当沙堆越来越高时,我们知道快要崩了,现在探测到的地震频发带,相当于更高的沙堆,它更容易崩塌,这个就是长期预测。
1、我国的地震预测的水平如何?
半个世纪以来,地震学家们对地震预测的研究可谓孜孜以求,但成效甚微,目前来看只对某种类型的地震有了初步认识,对地震孕育和活动规律的认识还非常的粗浅。上天有路,入地无门,是对地震预测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简单概括,在诸多科学难题中,“地球内部的不可见性”位居首位,也就是说,人们无法在地球内部设置台站、安装仪器,对震源直接进行观测。
中科院院士陈运泰曾说,现在的地震监测只能在地球表面和很浅的地层中,用相当稀疏、很不均匀的观测台网进行观测,利用由此获取的很不完整,有时甚至还很不精确的资料来反推地球内部的情况,地震学家在地球表面“看”地球内部连“雾里看花”都不及。大地震的复发时间比人的寿命、比有现代仪器观测以来的时间长得多,这就限制了作为一门观测科学的地震学在对现象的观测和对经验规律的认知上的进展,也就是说,历史经验和历史数据统计对大地震的活动规律进行总结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2、地震可以预测吗?
地震无法短期预报,但可以长期预测和临震预警。这段话是科学界的权威说法,地震为什么无法短期预报?这源于地震产生的机理,这要从“自主组织临界”现象这个科学概念说起。例如下图的几个积木,如果再往上搭的话,它会不会倒?我们可以通过这几块积木之间的受力关系进行科学的结算,从而得出一个准确的预测结果,而如果将积木换成了沙粒,我们一粒粒的向沙堆投放沙子,到底手中的哪一个沙粒将会导致沙堆崩塌,我们是不知道的。
积木就有几块,它们之间的受力关系可以计算,而沙堆里的沙粒有无数个,它们的受力关系无法计算,沙堆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地壳的运动跟沙堆的原理一样,是没法精确计算的。当沙堆越来越高时,我们知道快要崩了,现在探测到的地震频发带,相当于更高的沙堆,它更容易崩塌,这个就是长期预测,那什么是临震预警呢,地震发生后会产生横波和纵波两种地震波,其中纵波的传送速度快,横博的传送速度慢,但威力更大。
因此,在距离地震震心较远的地方,可以利用横纵波的时间差来进行临震预警,例如,地震已经发生了,几十公里外的高铁、地铁、汽车等接到了地震纵波预警信息,马上采取紧急制动将车停下,以迎接几十秒后必将到来的地震横波,这就可以极大的降低地震的危害。有人问,既然地震无法预报,那地震局还有什么意义?其实地震局的主要工作并不是地震预报,而是搞地震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