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人死后的前七天灵魂会出现在亲朋好友居住的地方,向亲朋好友告别。在网上,还有人表示,曾听到去世亲人的说话声。所以,“头七”亲人主要准备丧葬用品。同时,还要准备一盏长明灯,最好是铜油灯,以方便亲人复活时的行动。第二关:恶鬼关,又称“二七”。告别仪式结束后,阴差(牛头、马面,或黑白无常)就会出现,将去世的亲人带走。
在这一关,为防止阴差在路上为难去世的亲人,家人每天都要给去世的亲人烧纸钱了,以便路途使用。第三关:鸡鸣关,又称“回魂夜”或“三七”。阴差带着去世的亲人到城皇庙办好“除阳籍”、“入阴籍”的交接手续后,阴差会放去世的亲人回家做最后的道别,但鸡鸣前必须回到城皇庙与阴差汇合,然后踏上黄泉路,前往阴间。如果,鸡叫前不能回来,就会变成孤魂野鬼,无法进入六道轮回投胎转世。
据说,在三七期间,有些家人会在门窗部位撒上草木灰,并能看到草木灰上的奇怪脚印。因为,三七是家人与亲人最后的道别日子。所以,家人都非常重视,孝子贤孙几乎都是在灵柩前守夜到天明鸡叫。第四关:饿狗关,又称“黄泉路”或“四七”。虽然,在前往的黄泉路上有阴差相伴,但也会遇饿狗挡道,一旦无法赶走饿狗,就不能按时赶到鬼门关,同样无法进入六道轮回转世重生。
但是,在这一关,每顿饭前,家人都会在灵柩前献饭,就是为了顺利经过饿狗关。第五关:鬼门关,又称“五七”。《西游记》第十回写道,唐太宗:“忽见一座城,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门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当去世的亲入时入鬼门关后,就真正的阴阳两隔了。第六关:望乡关,又称“六七”。古诗云:“待到儿孙还恩日,一捧黄土永相隔,望乡台上风凄惨,奈何桥上无奈何。
”进入鬼门关后,去世的亲人在阴差的带领下会来到望乡台,让去世的亲人对生养自己的家乡做最后的惜别,以表示阴间的慈悲为怀。而在浙江一带,还有搭设望乡台的习俗,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物,上面罩把伞。传说,在六七只要家人在给去世的亲人烧纸祭祀,去世的亲人就能看到家人。所以,在六七也必须要烧纸的。第七关:轮回关,又称“孟婆关”或“七七”或“断七”。
下了望乡台后,就会继续向阴曹地府前进。但是,在进入阴曹地府前,还要经过奈何桥,喝一碗“孟婆汤”,忘却前尘往事,然后才能进入阴曹地府,转世投胎。到了断七,家人便开始着手去世亲人入土为安的相关事宜。同时,断七也是在提醒后人,人死如灯灭,应从悲伤的情绪中振作起来,珍惜当下的生活。其实,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传说和迷信罢了,不可轻信。
人死后烧七个七的讲究情况在古代,人死后能做到烧七个七的,基本都是大户人家,而多数平民百姓最多只能做到烧一个至三个七,而内容也是五华八门,各有不同。头七,入殓前准备好长明灯,一般都是可添加香油的铜油灯,以期待亲人复活时照明。同时,搭建灵棚、设灵牌,摆祭品,焚香明烛,披麻戴孝的孝子贤孙开始朝夕守灵,并向亲朋好友报丧。
二七到断七期间,跪在灵前的孝子贤孙向前来祭祀的亲朋好友叩谢回礼。同时,烧纸、献饭食(包子、面条、饺子、面鱼、饽饽等),并保证灵案上的香火不断。但是,在北方一些地方,二七又指儿七,所以只有儿子辈才能进行祭祀,而三七、四七、五七就没有太多讲究,除家族的子孙辈、侄孙辈外,远亲近邻都可前来祭祀。但是,在江浙一带,六七还有留七的意思,在这七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要留下一同参加祭拜。
断七,也就是七七四十九天的最后七天,苏州一带有做道场法事的习俗,美其名曰“保太平”。不过,在断七的最后一天,也是去世亲人的下葬日,最为隆重。在这一天,亲朋好友都会到场,抬送棺椁前往坟地进行安葬。送葬途中,有些地方的长子会将烧纸的火盆摔于出村的十字路口,而安葬期间,孝子贤孙会焚烧纸钱以及各种纸品等,称为“化库”。
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不扫地,不动刀,这里面有什么讲究?
这都是一种心理或传统习俗忌讳,人求善始善终,大年三十是一年之尾,大年初一是一年之头,在年头年尾人都有忌讳,目的在于求得好头好尾,善始善终,一路顺顺的好结果。男主外,女主内,一年之中,年头年尾妇女最忙,不扫地,不洗衣,不动刀锄等,这也是尊重妇女的体现,这样也可以让妇女从中多得休息。因为家庭妇女始终为家庭日夜操劳付出,少有休息,所以在年终年始之际,就多找些借口理由,来让妇女少干些家庭杂活,多得一点休息。
年头最初一天,年尾最后一天,不扫地,不动刀,不洗衣服等种种禁忌,是有讲究的。这有关于传统习惯,也有关于人的心理忌讳。如不扫地,主要与聚集财气有关。年三十扫气,有喻年终扫走财气运气,不聚财;年初一扫地,有喻开始就扫走财气,不利聚财。刀是危险之物,如斧锄等,都不宜动,乱动怕有伤着不利,忌在终始时出问题,不得善始不得善终,没有兆头,不得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