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这个字不需要避讳,因此人们可以取有龙的名字和别号,人们对龙的喜爱超乎想象,按理说龙这个字应该普遍存在,但是为什么古代中国历史上名字上有龙这么少呢。五爪龙袍但是要说起皇帝专用之物,比如龙袍上的龙,这条龙和其他龙是不同的,从元代开始,皇家物件上的龙是五爪龙,而民间使用的带有龙的物品只能用三爪或四爪。
1、皇帝是龙的化身,那古代于成龙,于是龙这样的名字怎么不犯忌讳呢?
封建时期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遇到君主或者尊亲的名字时,都不会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避讳是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清代更加严密,民国成立时废除,秦汉以后,避讳较严格,对帝王君主的名字要避讳,甚至写进了法律。吕后名字里有“雉”,凡是遇到“雉”字就用“野鸡”二字代替;汉文帝叫刘恒,于是就把恒山改成常山;汉光帝刘秀名字里有“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等等,
那么有人会问:“皇帝是龙的化身,是真龙天子,为什么有的人名字里还会出现“龙”字呢?比如于成龙,为什么没有避讳?”其实在古代虽然皇帝的名字不能随便使用,但是对于象征皇帝的“龙”字却没有明确的禁忌。人们并没有因为皇帝这条龙而去避讳给孩子们取名,比如赵子龙,邹应龙等,“龙”字不但可以被古人用在姓名中,还可以出现在文人的号里,比如诸葛亮号称卧龙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还有从古至今的风俗赛龙舟,挂龙灯等等,五爪龙袍但是要说起皇帝专用之物,比如龙袍上的龙,这条龙和其他龙是不同的,从元代开始,皇家物件上的龙是五爪龙,而民间使用的带有龙的物品只能用三爪或四爪。中国的龙起初都是三爪龙,到了元朝才有了五爪龙,到了清朝则只有皇帝才可以用五爪龙图案,像贝勒、阿哥和太子身上穿的“龙袍”(这里不叫龙袍,称为蟒袍)图案都是四爪龙图案,
2、古代为什么允许名字带龙?
龙是被现代人捧起来的,在古代的地位真没那么高!这样吧,我们来看看从古至今龙的主要“工作”吧,弄明白这个,就知道为什么普通人名字里可以有龙。在《山海经》当中,有一条著名的“应龙”,在黄帝和蚩尤掐架的时候,应龙出阵,干掉了蚩尤和夸父,立了大功——所以,这时候应龙是黄帝的“打手”。黄帝晚年的时候,发明了鼎,
然后一条金光闪闪的龙就飞了过来,然后拖着黄帝就上天了。这就是著名的皇帝乘龙升天的故事,也就是说,这时候的龙,是“座驾”,再说说著名的“十二章纹”,大概从周代就形成的十二章纹,延续了整个帝制时代,是服饰等级的标志,从帝王到百官,都要严格遵循。十二章纹就是十二种图形(历代有所不同,所以实际上有十六种),其中包括日月星辰等,还有龙,
不过要说明的是,在十二章纹当中,这些图案本身是平等的,没有说谁更重要。也就是说,龙这时候这是服装图案之一,可能大家觉得“龙”是皇家专属,主要是从影视剧中看到的吧?其实,在元朝以前,不仅“龙”没有在衣服上占多大地方(十二纹章大家平等的嘛),甚至根本没把黄色作为皇家专用颜色。那时候的服装颜色,黑色和红色倒是很流行的,
元朝以后,明清时期,才开始在皇帝的“朝服”(不是平时穿的常服)上出现醒目的龙。(宋朝皇帝的服装就很“简洁”)(不要觉得上一幅是懒得画图案,看这个宋徽宗皇后的画像,衣服多漂亮)但是实际上,龙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形象出现,并不太代表它很尊贵或者有很大的忌讳,比如说清朝皇宫中除了龙袍,还有龙椅,还有碗筷甚至蜡烛等东西上,都有可能出现“龙”,就跟商标一样。
这意味着什么?龙天天被坐在屁股底下?所以,就算在元明清时期,龙也仅仅是“形象”属于皇家专用(本质上是扩大范围的“座驾”),“龙”这个字是无所谓的,所以在民间,只要不干明令禁止的逾越等级的事情,比如衣服上画个龙,比如在自己的凳子地下雕刻上龙,没有这么多讲究。于是,大家的名字里有龙,很正常,(《西游记》神仙聚餐还大量食用龙肝凤髓呢!)对了,大量的野史笔记中,还有“坠龙”的传说,作者也完全不怕被朝廷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