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祭拜月亮礼仪,渐渐演变成中秋节的庆祝节日。而壮族也在这一社会变迁下,将对月亮的期盼,加在了中秋节的庆祝之上。从此之后,每年的中秋节,壮族人们都是以月亮为中心,衍生出其他庆祝的方式。这就是壮族中秋节的来源。而苗族的中秋节起源,却与之大不相同。在古代,关于中秋节的起源,除了上面的祭拜之礼,还有另一种说法,而苗族的中秋节起源,便是信奉了这一传说。
相传,《古文解字》中记载:“庄稼成熟曰秋”。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自古以来,人们最基本的愿望,就是能够吃饱饭。而苗族的祖先,要追溯到黄帝时期,相传苗族的祖先,就是黄帝时期的部落首领蚩尤。但是蚩尤在逐鹿之战被砍掉头颅后,整个蚩尤部落就土崩瓦解。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苗族,也开始了向南方逃亡。据历史记载,苗族在几千年来,一共迁徙了5次。从秦朝到清朝,苗族一直处于流浪的状态。生活更是食不果腹,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甚至还保留上古时代的“母系制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苗族颠沛流离,苦不堪言,便把对粮食的渴望,赋予在中秋节的月亮之上。每年的八月十五,苗族都会带领同胞围着篝火跳舞,以感谢上苍对粮食的恩赐,来祈求福祉。
而苗族这种颠沛的日子,直到清朝末期,才渐渐稳定下来,有了好转。中秋节的意义,似乎已经根深蒂固,通过跳舞,或者拜月等活动,来表示对粮食的憧憬与感恩。苗族和壮族在中秋习俗上,有何差异?一、信仰月神不同对于苗族来说,每年的中秋节,有一个盛大的活动不可缺少,就是“跳月”。而提起月,苗族信奉的月神,来自苗族的一个古老传说。
相传,有一个唤作“月亮”的男青年,他勤劳能干,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而太阳却横加阻拦,月亮和心仪的女子冲破了层层阻隔,最终才终成眷属。此后,每年的八月十五,苗族人都会站在月光之下,举行“跳月”活动,为了表达对月亮和女子忠贞爱情的敬佩之情。而那个叫做“月亮”的年轻人,也被苗族视为月神信仰。而壮族信奉的月神,却是天宫中居住的仙女。
在壮族人严重,月亮里是有一位美丽的月神,其形态却没有任何的记载,类似古人幻化出来的月宫嫦娥,渐渐演变成壮族特有的信奉对象。壮族信奉月神,每年在八月十五的时候。壮族人们会大摆祭祀之礼,在台子上摆好祭祀的礼品和蜡烛,底下都是壮族的女子围着做,而他们请的仙女,却是由男子来代替,因此在八月十五这天的拜月活动,又称为“闹哥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