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对雍正帝来说并没有那么珍贵,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权力不容许任何的质疑和挑战:“上苍在上,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雍正帝这句话说的更加严重,甚至提到了自己如果辜负了年羹尧,天诛地灭。其实这是他心虚的表现,也表明了此时的雍正帝已经有了杀心,只不过给自己找个由头罢了。毕竟他们之间的感情在那里摆着,直接给抹掉了,也确实让人感到心寒,所以提前给年羹尧打个预防针。
其实这个场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上演,凡是口口声声说着我以后要对不起你,我遭雷劈。往往就是第一个对不起对方的人,生活如此,感情也如此!我们往往只强调我这一方面的付出,却不想想对方的付出。我们只会记住对方给自己的伤害,却想不到自己给对方的伤害。所以,见了雍正帝的批复,年羹尧心中也就明白,自己必死无疑!四、很多人觉得年羹尧傻,为什么都被贬了还那么高调?是不是收敛一点就不会死了呢?不会的,即使雍正帝想留他,那些看热闹的大臣们也不会放过年羹尧。
他们的心理其实也很好分析,嫉妒之心而已,类似于现在人们的仇富心理,中国人自古如此。同时也是暗地里反对雍正帝的火耗归公政策。年羹尧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赌一把,其实年羹尧拿着两个筹码在跟雍正帝赌:一个是赌他们之间的感情,毕竟帮助了雍正帝太多,甚至整个大清江山都是年羹尧帮忙稳住的。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个人情感来说,雍正帝是知道年羹尧绝不会造反的,念在情面上,是不是能饶一命?另外则是赌雍正帝的脸面,雍正帝是一个好面子的人,这毋庸置疑,自古帝王没有不好面子的。
年羹尧把当年雍正帝亲手披到他身上的黄马褂做赌,意思是说,我年羹尧一直没变,希望你也不要变!那些大臣们估计知道了雍正帝所说的年羹尧要造反的事,与其等着他真反,不如先给他扣个造反的帽子!于是刑部大臣们就造了一个年羹尧和算命先生邹鲁“要称帝”的假口供给雍正帝,雍正帝批示是:“邹鲁乃无知小人,相与谋逆之情虽实,而事迹尚未昭著。
”可见,雍正帝给年羹尧批示貌似是警告他别造反,其实就是杨角风刚才说的那样,雍正帝就是提前给自己即将下达的杀令找个借口而已!最后杀年羹尧可是集了几十项大罪,既然有了这些罪过,那么当初雍正帝想着他造反的罪过也就用不上了,反正目的达到了……再用年羹尧自尽后的牧童唱的曲子结尾吧:“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
农村俗语:“豪不过三,富不过六,穷不过九”,是什么意思?
有在很多人眼里,农村人没有读过多少书,尤其是老一辈的人,几十年前家里穷,家中也上不起学,很多人都是早早辍学,帮着父母在家干活,大点的孩子还可以照看弟弟妹妹,那时候不是农村人不想读书,而是没条件读书,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农村人也在重视教育。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是农村人有自己的一套学问体系,那就是对日常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为了方便传颂,往往是一句几字,朗朗上口的俗语,既有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谚,也有预报天气的天气谚语,还有教导晚辈的处世俗话,例如这句“豪不过三,富不过六,穷不过九”,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豪不过三”,这里的豪,指的是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大户,整句话是说豪门大家一般不会超过三代人,从各个朝代的存在历史而言,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二世而亡,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第一代打下的江山,到了后几代,很容易沉迷享受,不务正业,一个王朝都能二世而亡,更何况一个乡绅土豪?“富不过六”,这句话是说很多富人都不会超过六代,按照古人的寿命,也差不多将近一个世纪,百年时光,世事沧桑,第一代人拼死拼活积累第一笔财富,为子孙后代创造了更加富裕的生活,越是前人越能体会创业的艰辛,但是越往后,后代从小生活在富裕的环境,对于祖先的辛苦没有亲眼看到,很多富家子弟花钱如流水,赌博上瘾,巨大的家产早晚会被挥霍一空。
“穷不过九”,对穷人来说“穷则思变”,与其一辈子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不如放手一搏,古时候的科举,十年寒窗,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读书赶考,卖房卖地的大有人在,因为读书是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途径,还有一个就是从军,很多有志之士,冒着战死沙场的危险,也是希望能得一个功名。对于穷人来说,只要有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都会牢牢抓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放弃,这句俗语也告诉我们,无论有权还是无权,无论是富还是贫,都要努力珍惜,做到“穷不低志,富不思淫”,关于这句俗语“豪不过三,富不过六,穷不过九”,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欢迎在评论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