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节气是不以阴历论而是阳历论的。以公历阳历看节气,日期相对固定,前后多是仅差一天,阳历是以太阳运行规律而制定的一种历法,阳历重年,一个太阳回归年用时长是365天5小时48分56秒,从阴历看节气,闰月前,节气是滞后延迟的,闰月后,节气就变超前提早了。
1、中国24节气和阳历、阴历是什么关系?
阳历就是“太阳历”,它的依据是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个“回归年”,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二十四节气就是一种阳历,它依据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太阳变化而建立,体现了四季变化,从黄经0度起,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所处的位置就为一个节气,全年运行360°,共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可以精确到某天某时某秒,比如2016年冬至在12月21日18:44:07,这都可以根据公式算出来,
当然,我们平时一般按照习惯,把这一整天都当做这个节气。阴历就是“月亮历”,它的依据是月亮的圆缺盈亏,体现了月相变化,无月为朔,满月为望,月亮每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从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就是一个月,时间为29天12小时44分2.8秒。我国古人常把月亮叫做“太阴”,所以也叫“阴历”,但是,纯粹的阴历使用并不广泛,“伊斯兰历”就是一种纯阴历。
这种历法只考虑月亮的变化,跟四季的吻合度比较低,每年只有354天8小时48分,每隔2.7年就跟公历差一个月,每年1月可能出现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用起来太麻烦,农历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并非如此。农历是我国古代人民独创的一种历法,兼顾了阳历和阴历,属于“阴阳合历”,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当时的农业生产完全是靠天吃饭,需要严格掌握气候变化的年周期,而这极大地依赖于太阳的变化规律。
2、24节气是按照阴历计算还是按照阳历计算?
二十四节气是依照阳历计算出来,而不是按阴历计算出来的,许多人不明白,因为在民间,人们习惯使用阴历,以为二十四节气是依阴历而得,其实是理解错误了。我国的先人很重视对日月的观察,以观察太阳运动变化而创制的历法叫太阳历,简称阳历,以观察月亮运动变化而创制的历法叫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就是依据月亮朔望圆缺盈亏为特征而制定,朔是初一,望是十五,反映的就是月亮朔望盈亏的变化,只是重月的运行规律,没法表达太多的功能作用。
太阳的运动变化作用可比月的运动变化多了,太阳运动变化规律,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及冷热寒暑的变化,我国的先人们正是依据这一点,而创制二十四节气,而利了安排农事。所以二十四节气是依太阳运动特点规律而计算得来,不是依阴历而得,我国使用的农历是阴阳合力,即阳历反映二十四节气,阴历反映月的朔望圆缺口盈亏,二者同用。
3、今年是124年来最早秋分,为什么24节气的时间每年都不一样?
今天就是交秋分日,今天是9月22日,阴历八月初六,交秋分时是亥时21点3O分,我正在写答这题,今年秋分是不是124年以来最早,我没有一一核对过,不敢说,只是想从“最早”二字多说两句,这最早当以现今公历论还是阴历论?我国使用农历,又用公历,农历是阴阳合历,公历是从阳历改造而来。以公历阳历看节气,日期相对固定,前后多是仅差一天,
如秋分这个节气,多是在9月23日前后,交的时辰,特别是分秒,肯定是年不同而有异的。以日看,9月22是早了,时辰看,已时亥时,算是迟了,以时辰分计,也算早,但不是最早。所以说最早,要加以限定,不然易生歧义,如果以阴历看,那绝不是最早的,一九一九的秋分是八月初一已时10点38分,之后也有早于八月初六亥时的。
从公历时间上看或许是,从阴历上看绝不是,最早应指明说是公历或阳历,不然就说不过去而有人会言明了。在我国民间说节气,人都习惯了以阴历说,而事实节气是不以阴历论而是阳历论的,阳历是以太阳运行规律而制定的一种历法,阳历重年,一个太阳回归年用时长是365天5小时48分56秒,历法的日为基本单位,日要计整,有余只可采用四舍五入法了,所以阳历平年取365天,积四年补回一天,称为闰日闰年,有36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