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了作者对殷纣王不听劝谏反而加害忠良的痛苦、愤懑心情。再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还有宋代范成大的“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
”戴复古的“腰镰上垄刈黄云,东家西家麦满门。”戴栩的“两手便熟镰无声,黄云卷地苍坡平。”明代杨巍的“刈麦向南圃,城中不异村。”卢龙云的“布谷声初定,欣看麦已秋。”清代陈家庆的“花草梦苏州。南风正麦收。”清代许传霈的“割麦麦黄熟,插禾禾青葱。”以上举例都是描写麦熟、麦收的古典诗词名句,还有很多类似的精彩诗句,不复赘述。
至于诗人是否亲自参与劳动,跟诗人的谋生手段有关。如是清贫生活、耕读传家,恐需亲身参与劳动。如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多半是享受生活,不用亲手操劳的。每到丰收时节,总想到田野山坡上去,看一看黄澄澄的稻穗,听一听风吹麦浪的声音。最后附上一首答主原创的七律《秋忆乡怀》,描写的是记忆中的南方秋收景象。金风细细日渐斜,隔岸村居四五家。
如果小麦涨价到10块一斤,玉米20块一斤,农民生活会不会好点?
我的观点是:如果小麦涨到10块钱一斤,玉米涨到20块钱一斤,农民的生活不仅不会好,反而会更难过。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对此的已有论断是:谷贱伤农,谷贵伤农。谷贱伤农很好理解,那就是粮食价格低,损伤到了农民的利益。而谷贵伤农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了。要想真正的弄懂这个问题,还是要从谷贱伤农去分析。为什么会谷贱?那就是粮食丰产了,农民手中有了较多可以出售的粮食。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农民手中粮食越多,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就会越低,这就是丰产不丰收。前几年玉米价格跌至8毛多钱一斤,就是这个原因。粮食市场需求是有一定量的,一旦粮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缺口越大,价格会越高。为什么会出现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现象呢?那就是粮食减产,农民手中没有多余的粮食可以出售。
农民没有可售的粮食,就不可能有土地的经济收入,日子能好过吗?如果真的像题主所说的小麦涨到10块钱一斤,玉米涨到了20块钱一斤,这必然是天灾人祸造成的粮食绝收所致。这时农民不仅无粮可售,而且还需花高价买粮度日。最低收入的农民哪有什么钱去买高价粮,那就只能挨饿了。这就是:谷贵伤农。不少农民希望粮食大幅度涨价,这个愿望是好的,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粮食稍微涨价,农民种地的所需商品和日用品就会跟着涨,甚至大涨。
更有人希望国家只提高粮食价格,不充许其他商品涨价。这只是一种幻想,是无法管控的。粮食问题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稳定合理的价格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粮食价格与其他商品相比,确实太低,应适当提高,但千万别希望一下子涨到10元、20元一斤,如果真正成为事实,那是很可怕的。这可不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