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才使得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蔚然成风。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宋代,到明代兴盛,贴春联是华人血统的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春联又称为对联,是中国人过春节时的一种习俗,每到春节期间,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张贴对联,以此来迎接新年的到来,红色的春联不仅象征着喜庆,春联上的对子也象征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的愿望,渴望在新的一年里,越来越好,事业顺利,身体健康。
1、过年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哪个朝代?
对联起原于唐代,繁荣于明朝。跟朱元璋大力倡导和创作实践有极大关系,他对楹联的发展突出功绩是推动春联的普及,春联这个名称,就是他提出来的。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楹联就从春联的形式普及开来,上行下效,蔚然成风,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这样就形成了我国的一种风俗,明初春联用红纸写,原因有二:一,相传上古有一叫年的凶兽,在寒冬除夕出来为害吃人,此兽怕光,怕响,更怕红的颜色,旧时的桃符恰恰也是暗红色,所以用红纸是驱邪避害;其二,红色本身带有喜庆色彩,用于春联可增加新年的喜庆气份!。
2、贴春联起源于哪个朝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写的《元日》诗,在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中,反映了当时人们每到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悬挂桃符的盛况。这里的“桃符”,其实就是今天的“春联”,春联,有叫“春贴”、“门对”、“对联”,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它以对仗工整、简介形象的文字抒发人们美好的愿望,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贴春联是华人血统的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每逢春节到来之际,无论是城市还是广大的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挑细选,把最漂亮的大红春联贴于门上,增加节日的祥和气氛,春联起源于我国周朝的“桃符”。据史料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尺,桃木板上书写着“神荼”、“郁垒”两位降鬼大神的名字,
“正月初一日,造桃符着户,名曰仙木,百鬼所畏”。所以,在周朝,当时人们把“桃符”悬挂于大门两旁,主要用于驱鬼避邪,直到宋朝,春联仍称桃符,有王安石的《元日》诗为证。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也有人说孟昶的儿子孟喆)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不过,据流失国外的敦煌佚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在近代被西方强盗斯坦因盗走)该佚书记录有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其中“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一联,是十二副春联中的第一副。其撰联人为唐代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比起后蜀主孟昶的题联要早240年,如此看来,刘丘子的题联理所当然应为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朝时,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做“春贴纸”,后来称为“春联”。古人认为红色预示着吉祥,有驱鬼辟邪之功用,所以制造桃符的桃木是红色的,后来春联也大都沿用大红纸书写。(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庙宇里的春联、楹联一般都是用黄纸)这一汉民族习俗起于宋朝,并在明朝时开始盛行,到了清朝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贴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群臣撰写。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族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私访,看到大街上家家户户张贴着各式各样的春联,心中不免大喜,可当他走到一户人家门前时,猛然发现门上没有贴春联,心生纳闷。
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家是屠户兼阉猪的,因为自己是文盲,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一时兴起,于是挥毫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样一副春联赏给了这户人家。得到皇上赏赐的春联,这家人不胜感激,如若至宝,把它悬挂在正屋中堂两旁,私下感觉这个故事有点好笑,因为据我所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有他的儿子成祖朱棣都是文盲,大字识不了几个,怎么会写出如此潇洒、神采飞扬的春联呢?为了不打扰大家的雅兴,权当作一个有趣的笑话以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