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种比较成熟的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但唐朝的薛曜一般被认为是瘦金体之祖。毁佛铸钱,铸钱与佛爷有什么关系,其实大有关系,古代生产力有限,但是对许多宗教是无比崇拜的,佛像需要用金属铸造,更多用铜材,最先这么搞的宋朝皇帝是北宋太宗皇帝赵光义,手书的是淳化元宝;还有宋真宗赵恒,宋高宗赵构,以及前文提到的宋徽宗赵佶均有御书钱。
1、历史上哪些钱币是瘦金体?哪些是御书钱?哪些是毁佛铸钱?
受邀回答,哪些钱币是瘦金体?哪些是御书钱?哪些是毁佛铸钱?其实瘦金体就是一种御书钱。瘦金体是一种字体,当然也不是光出现在钱币上,今天也有很多人临摹学习瘦金体的书法,这种书法有特点,易识别,极具个性更被称之为铁画银钩;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流传至今,也有很多徽宗的书法实物留存,当然这种比较成熟的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但唐朝的薛曜一般被认为是瘦金体之祖。
宋朝一些钱币的钱文就是瘦金体,宋代钱币版别庞杂,一种钱文可能有瘦金体也有其他字体的钱文,瘦金体的钱币有一些,比较有名和常见的是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当然崇宁通宝也有其他字体的。御书钱比较好理解,就是皇帝亲笔书写钱文的制钱,其实这种形式并不多见,甚至可说是宋代所独有的特殊钱币文化现象。过去的铸币并不是王侯将相书写钱文,先秦时期各种刀币布币有些钱文至今搞不清楚意义或文字,一说是对古汉字破译的还不够,一说是部分钱文只是文化水平不高的铸币工匠所书,因此写错变体均有之,所以不好破解,
比较著名的由丞相手书的钱币是秦始皇统一后由秦朝丞相李斯倡导的“书同文”后,提写的“半两”钱文。虽然先秦时期,秦国还未统一诸国已经开始铸造方孔制钱半两钱,但这时候的半两钱文与“书同文”后还不相同,“书同文”后一律以秦篆作为官方文字统一使用,李斯书写“半两”二字就是秦小篆。虽然贵为丞相手书,但此币也非御书钱,
到了唐宋时期,虽然也有如欧阳询书写钱文的开元通宝,苏轼书写钱文的元丰通宝和元佑通宝等手书的钱文,但宋朝皇帝开始对书写制钱钱文感兴趣。最先这么搞的宋朝皇帝是北宋太宗皇帝赵光义,手书的是淳化元宝;还有宋真宗赵恒,宋高宗赵构,以及前文提到的宋徽宗赵佶均有御书钱,为什么说这种钱文的文化现象是宋代独有,其他朝代的帝王爱好书法字画的很多,能写几笔好字的更不在少数,但往往对书写钱文没有兴趣,至少没这样做过。
毁佛铸钱,铸钱与佛爷有什么关系,其实大有关系,古代生产力有限,但是对许多宗教是无比崇拜的,佛像需要用金属铸造,更多用铜材,有些帝王无论出于政治考虑还是看重铸币材料,一些朝代均有毁佛铸钱一说。比如唐代开元通宝背上永部分版别,比如后周的周元通宝也是周世宗柴荣下令毁佛铸钱的,更有后世清代康熙通宝罗汉钱,因为“熙”不同,罗汉钱“熙“字左上没有一竖,与今天写法一致,常规的康熙通宝,则“熙”字左上多一竖。
2、周世宗柴荣为什么下令毁佛像铸铜钱?
谢谢@一德格天的邀请,周世宗所谓毁佛,完全是个误会,根本就没这回事,他只是限制佛教过度发展而已,从南北朝隋唐以来,佛教深入统治阶级上层,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和国家争夺社会资源。仅在柴荣即位之初的显德二年,公元955年,面积并不大的后周九十州境内,就有寺庙33054座!你可以算一下,一座寺庙需要多少土地和劳力?而根据当时的政策,寺庙是需要不向朝廷交税一文钱的,
柴荣志在建立大一统王朝,开创盛世,自然不能容忍佛教与国、民争利。其中重要的一点,朝廷缺钱,而铸币需要的铜,基本上都进入寺庙铸成佛像了,没钱就不能养兵,没兵还打个鸡毛掸子的仗?确切的讲,柴荣并没有毁佛,而是对佛教进行整改。柴荣保留了很多寺庙,前提这些寺庙有官方的认定,但是,所有寺庙的土地都要充公。其次,缩减和尚、尼姑的数量,
当时很多人为躲避劳役或战乱,都跑进庙里敲木鱼了,这些人对佛教经文有的根本不会。柴荣下令,想当和尚可以,你必须会背诵100纸的经文,尼姑要背出70纸经文,然后就是铜器禁令,柴荣要求寺庙除了保留一些必要的铜器,其他一律上缴,以便国家铸钱,当然,朝廷不会抢你的铜器,会照价赔偿。但是,必须得交,如果你不交,过了期限,那就踩了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