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为什么过了70岁就不宜上坟呢。在农村,有这么个说法,“人过70不上坟”,可能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人过了70就不宜上坟呢,经综上所述,人过70不上坟还是很有道理的,上坟这种事其实让自己的儿女去落实就行了,让他们去上坟就是很不妥的一件一事,清明节上坟要提前,是民间的风俗传统,是世代传承下来的。
1、为什么清明都要上坟?
先说清明节为什么要上坟?清明节又谓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就是冬至后的第105天,也就是寒食节。民间寒食节也叫“禁烟节”,这一天忌烟火而食凉食,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从周朝开始,敬祖、敬天地鬼神是一样重要的事情,因此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在一起,帝王将相有清明节祭叩先祖之礼,民间也效仿其行为,久而久之,扫墓祭祖也就成为清明节的习俗而沿习至今。
再说上坟的意义:缅怀先祖,中国人自古孝义当先,人不孝无以立。上坟是祭奠先人行自己孝心的一种表现,以此表达感恩之情,体现血脉相连的传承和责任,一种感恩。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依次类推,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开枝散叶,枝繁叶茂,能扎向大地的根却只有一处,生者寻根,叶落归根,其实就是在感恩。铭记历史,
2、民间为什么会有早清明上坟的说法?
清明节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大家会在清明节来临的时候去上坟烧纸,祭奠先人。清明节上坟要提前,是民间的风俗传统,是世代传承下来的,这一习俗源于清明节之前是寒食节。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止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又逐渐增添了祭扫、踏青、秋千等风俗,
寒食节前后绵延了两千多年,曾经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清明节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亦即冬至后的第108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比较接近,而寒食又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正是源于此,民间在清明节上坟时一般都要提前,因而也有“早清明,晚寒食”的说辞,
3、中国人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扫墓的习惯,其实来源于寒食扫墓。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来源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4、人过七十不上坟的原因是什么?
在农村,有这么个说法,“人过70不上坟”,可能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人过了70就不宜上坟呢?有道理吗?今天就来谈谈这个事,说到为什么过了70岁就不宜上坟呢?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年龄大,体力不允许过了70就算年龄大了,可不是吗?在过去的农村,人能活到70岁,已经很不错了。过去人的寿命都不长,“人活70古来稀”,说的是一个人能活到70就算是长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