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时候朱元璋对刘伯温是非常器重的,在朱元璋还在为自己的明朝大业奋斗的时候,刘伯温就已经成为了他的军师,并且在起义军的发展之上,给朱元璋做出了决定性的指导。(刘伯温塑像)刘伯温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刘伯温死去之后,他的家人遵从刘伯温的遗嘱,尽量简化他的葬礼,并且将他的尸骨埋在了一个山水比较好的地方。
1、刘伯温的故居在哪里?刘伯温有后代么?
刘伯温故居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明史·刘基传》记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刘基晚年告老还乡居住的地方就是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的住宅,1375年4月16日他在这里逝世,真称得上所谓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
刘基故居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故居和诚意伯庙、书院、刘基读书路、聪明泉、刘集墓(刘基高祖墓)、天葬坟、白鹤仙桥、武阳亭、云来亭、故里纪念亭、盘谷亭、辞岭亭、擎天亭、官刺吏墓、刘貊墓(刘基次子刘璟后),刘璟祠、刘琏祠等等人文景观,金龟山、宝剑山、七星落垟、寿桃山、马尾瀑、亢五峰、神仙崖、仙叠岩、老龟寿崖、老鹰岩、龙壁洞、石馨洞等自然景观,共同组成了整体的刘基故里景区。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因为政区沿革变化引发的问题,那就是刘伯温在他的时代不是温州文成人而是处州青田人(今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文成县是1946年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以刘伯温的谥号“文成”来作为县名,刘伯温的家乡南田正是在这时被划入温州的。所以,我们不能追溯刘伯温为温州人,但也需要明确其故居的地理位置现在在温州,
刘伯温有后代,其后代中的一部分承袭他的诚意伯的爵位,有一个由文臣逐渐向武臣过渡的过程,并与明朝相始终。刘伯温长子刘琏,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刘伯温次子刘璟,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明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
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第1代诚意伯就是刘伯温本人,刘伯温的儿子一辈没有承袭诚意伯的爵位,第2代诚意伯刘廌是刘伯温的孙子,其长子刘琏的儿子。第3代诚意伯刘瑜是刘廌六世孙,刘伯温九世孙——刘廌和刘瑜之间刘法(刘伯温四世孙,下同)、刘柜(五世孙)、刘昙(六世孙)、刘禄(七世孙,翰林院五经博士)、刘宪(八世孙,生平具体情况不详),
第4代诚意伯刘世延是刘瑜的孙子,刘洪的儿子,这位当了很长时间的诚意伯,颇多骄横不法的情事。第5代诚意伯刘荩臣是刘世延的儿子,第6代诚意伯刘孔昭是刘荩臣的儿子,积极参与明末和南明的派系斗争,拥兵自重,翻云覆雨,起到了不少负面作用,但刘孔昭最后没有降清,抗志不屈而死,算是没有给身为大明开国功臣的祖先丢脸。
2、刘伯温真的挖过诸葛亮的墓了吗?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这是刘伯温贬低诸葛亮抬高自己所写,刘伯温生前恃才傲物,经常点评诸葛亮,认为诸葛亮徒有虚名,只配给自己提鞋子,那么刘伯温又为何要挖诸葛亮的墓呢?刘伯温说孔明才智非凡,我与孔明的学识只差一厘、与他的德才只差一毫、与他的智慧只差一丝!都说孔明知前后,据说他料定死后有谁来祭奠他,还记录在册,如果我去了之后,发现此事不真就证明他在我之下,如果真有此事,我定当跪地磕头!刘伯温果然去祭拜孔明墓,到了之后看见“吾到无人到”五个大字,意思是我到了这没有其他人来到这,刘伯温心想我这不是到了吗?于是说诸葛亮算错了,就把诸葛亮墓碑推到了,
转身就走,没几步又看见一巨大的石碑,上面写着“只有伯温到”,刘伯温一脸害怕,十分尴尬,就在刚刚还装X了一把,于是就跪地磕头,正准备起身结果却怎么也起不来,用不上力气,于是低着头又看见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最后脱下了金盔才得以起身,此时刘伯温已经是满头大汗了,刘伯温虽为明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朱元璋封赏功臣时,他却不以功臣自居,而且俸禄和官爵都比较低,后来因他嫉恶如仇,敢于直言而得罪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辞官回家,忧郁成疾,后来吃了胡惟庸送来的太医药,而不明不白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