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爱新觉罗这个姓从此消失了。先分析一下爱新觉罗这个姓,这其实是一个复合地望姓,什么叫复合地望姓呢,这是我从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的原因,也可以称为爱新觉罗·四关于这个,还有很多例证,比如《皇朝通志·满洲八旗姓》记载,清朝“爱新觉罗”姓是皇室专用姓氏,而其他觉罗姓氏为一个系统,以示区别。
1、努尔哈赤原本姓“觉罗”,为何偏要说自己姓“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是清朝皇室的姓氏,是族名加姓氏组合,女真人的姓氏在古代划分非常清楚,觉罗这个姓氏也有不少,比如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他们和爱新觉罗家族是一个始祖,是一个大家族,因此都称“觉罗”,前面的两个字或者三个字是地名、官职名或者族名。
(皇太极像)爱新觉罗的是什么意思呐?康熙60年,康熙帝和乾隆帝(弘历)有一段谈话是关于爱新觉罗姓氏,明确表明“爱新”是“金子”的意思,以后爱新觉罗家族都以这个谈话为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对自己家族的姓氏也有一番考虑,觉罗这个姓氏有不少人,但是努尔哈赤这一支的觉罗姓氏人员非常少,皇太极时期爱新觉罗家族只有100人左右,顺治时期400人左右,康熙时期490人左右,雍正时期1000人左右,
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其他觉罗姓氏的区别,他仿照汉人姓氏的做法,如琅琊王氏,姑苏慕容的称呼,将自己家族的族名加在姓氏前面,创立了新的姓氏“爱新觉罗”。清朝“爱新觉罗”姓是皇室专用姓氏,而其他觉罗姓氏为一个系统,以示区别,清朝其他姓氏也仿照皇室的做法,更改了不少的姓氏,如叶赫那拉、苏完尼瓜尔佳等,这样同姓人的宗族系统也完整的体现出来了。
爱新觉罗这个姓氏称呼在努尔哈赤时期以及更早时期只有很少记载,皇太极时期才在史书记载频繁起来,皇太极改“觉罗”为“爱新觉罗”姓氏,无非是显示皇帝家族的尊贵,希望家族源远流长;其次要和其他觉罗姓的家族区别开来,显示亲疏远近,皇太极改姓成为满族人姓氏效仿的对象,纷纷改姓,以显示家族出身以及亲疏远近。爱新觉罗家族经过将近300年的发展,根据爱新觉罗家族谱系记载,到二十世纪30年代,家族由开始的100人左右,发展到男性就有3.4万人,整个宗室4.6万人,在拥有皇室特权的情况下,家族繁衍是非常非常迅速的,
(溥仪和家族合影)爱新觉罗家族的姓氏在民国时期改姓的有不少,这么迫不及待的改姓非民国政府所为,而是爱新觉罗姓氏族人自己改的,害怕被汉族人报复。大都改为“金”、“廖”姓氏,也有一部分改为赵、肇、罗、艾、关等姓氏,保留爱新觉罗姓氏的不多,大都是光绪、宣统皇帝关系比较近的爱新觉罗家族,二十一世纪前后,有不少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改回“爱新觉罗”姓氏,
2、《非诚勿扰》有一个女嘉宾姓爱新觉罗,现在为什么还有姓这个姓的?不是都改姓了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上图是爱新觉罗·启星大家看过《九品芝麻官》吗?皇帝微服招妓,同周星驰、徐锦江一起躲在床下,周星驰问:贵姓?皇帝回答:爱新觉罗!这句对白就体现了皇帝的低能。爱新觉罗哪里是普通人可以姓的,到了这种地步,你还满口胡说,不隐藏身份。实际上,今天中国已经没有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所有的爱新觉罗都是自称的,
根据大清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时的承诺,爱新觉罗家族,全部改姓为赵、艾、骆、罗、金、毓、肇等等,其中大部分改为金。总之,爱新觉罗这个姓从此消失了,溥仪直系血亲,早已不保留这个姓氏,金毓障溥仪侄子、溥任长子北京市崇文区政协副主席金毓峑溥任二子北京市工业大学教授金毓岚溥任三子北京市和平街一中语文教师金静宇醇亲王府载涛之孙全国政协民政委员会委员溥芸嘉溥仪侄子,道光皇帝五子奕誴后裔,溥雪斋之女画家毓紫薇溥仪侄女,奕誴后裔,画家溥佐之女职业画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