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姓更尊贵的恐怕也就只有秦始皇这样的人了。建立东晋的晋元帝,实际是司马家的旁支,司马懿的庶子之后,姓在先秦的存在主要是贵族之间通婚的时候,来避免同姓婚姻的,曾经的晋朝国姓,经历过数度的劫难,仅仅大家所熟知的就有,大部分应该是改姓的原因,但晋朝的司马做为国姓,经历过数度屠杀的劫难改姓的,多半改为司、马、冯、同、程等姓。
1、为什么姓赵的和姓朱的这么少?
赵姓和朱姓都是我国人口大姓,其中赵姓人口2700多万,排我国100大姓氏第8位;朱姓人口1600多万,排我国100大姓氏第16位。由于各姓氏人口地域分布不均,有的姓氏主要分布在北方,有的姓氏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内部也存在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认为赵姓和朱姓人口少其实只是一种假象,只能说你所住的区域赵姓、朱姓人口少,如果你走出去,放眼全国,你会发现原来赵姓和朱姓都是全国排名靠前的人口大姓,
2、为什么感觉在当今社会里姓姬的人这么少?
原因很简单。姬是姓,不是氏,姓代表母系血缘,氏才代表权力地位。先秦如是说,姓以别婚姻,氏以分贵贱,百家姓中,周吴郑王鲁曹魏等411个姓都是直接出自姬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再者,谈到姓氏,必须谈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除了书同文车同轨还做了一个大统一。也就是姓氏合一,先秦的贵族是有姓也有氏的。
比如,同样是楚国贵族,都是芈姓,但只有楚王是熊氏,而比如屈原,因为其父辈被封屈邑所以以屈为氏,而秦始皇姓氏合一的目的,就是消灭贵族标签。所以,秦始皇本来是嬴姓、赵氏、秦氏(和赵国同源,都是赵氏,但因封地迁居秦国,秦也是秦国王族的氏),但姓氏合一之后,秦始皇选的姓氏则是嬴。所以,不管秦始皇是赵氏还是秦氏,其父祖都可以称为秦某某,但他秦始皇就叫嬴政,
也就是说,秦始皇以嬴为姓氏,还是认为姓比氏要高贵。毕竟,先秦只有贵族有姓,姓在先秦(最晚周朝开始,最早可能炎黄时期就开始了)已经不是母系传承了,姓是父系源头老祖母的姓。姓在先秦的存在主要是贵族之间通婚的时候,来避免同姓婚姻的,所以,贵族女子都是文姜,孟嬴,夏姬这样的称呼。姜、嬴、姬都是姓,而贵族男子只称氏,不称姓,但确实有姓。
被称姓的,也就只有秦始皇,嬴政,所以,在秦始皇姓氏合一,又认为姓比氏高贵的这种大环境下。绝大多数人,都只能以氏为姓氏。而很少有人以姓为姓氏,尤其是姬姓,因为是周朝王族的姓,受打压程度更高。周王室后人,更多的以周和王为姓氏,而鲁国、郑国、燕国、魏国、卫国、吴国、邓国、沈国、随国、曹国等等姬姓诸侯国的后人,
自然更多的以鲁、郑、燕、魏、卫、吴、邓、沈、隋、曹等等国号为姓氏。当然,以上诸侯国,有一部分早于秦始皇姓氏合一而灭亡,以上姓氏也有一部分,早于姓氏合一而存在。只能说,以当时的环境,认为姓更尊贵的恐怕也就只有秦始皇这样的人了。总之,出自姬姓的姓氏有很多,但因为诸侯国灭亡等等各种原因。更多的姬姓后人以氏(也就是国号、封号、爵位)为姓氏,
3、为什么晋朝存在那么多年,司马这个姓氏的人今天却很少?
任何复姓,当下的人数都不算多,司马一姓虽然曾是晋朝国姓,也是如此。做为国姓,司马姓曾经在屡次变乱中遭到过大屠杀,再加上各种原因的改姓,因此如今人数很少,一、传说,司马姓本是上古天地之官重、黎之后,三个最著名的司马(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本是同源天地之官实际有神官性质,在上古属于最高的上公。传到西周末年,重黎之后程伯休父成为司马姓的开姓始祖,因此司马与程二姓也属同源,
后为逃难,司马姓分为三支,一支逃到卫地,一支逃到赵地,一支逃到秦地。秦地这一支,出了秦国大将司马错,为秦国拿下蜀地,便是司马迁的祖先,赵地这一支,到秦末出了项羽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殷王司马卬,这便是司马懿和司马光的祖先,二、从司马卬开始,河内司马家世代为汉朝郡国以上的高官,良好的家教,让司马懿文武俱能,曹魏末年发动政变,奠定了晋朝的基础应该说,司马一姓在战国、秦汉时期比较常见,而且出现在历史书中都是响当当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