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和大臣结帮拉派可想而知,皇子处理事情会有自己的主张,难免和皇帝意见相左,甚至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把皇帝以前的主张全盘否定,统统推翻。比如在立储的问题上,大臣可以影响皇帝的判断和抉择,皇子和大臣走得近,一般是大臣支持皇子的表现,皇帝与大臣关系较差的原因自古以来,君臣一直都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作为君王,一方面要靠大臣来帮忙处理国事,这就势必要分出一部分的权力给这些大臣,大臣们才能得心应手地替皇帝分忧解难,从这个方面来君臣是统一的;另一方面,要防止大臣过度坐大,威胁到皇权。
1、为什么感觉明朝太监和皇帝的关系极好,大臣和皇帝的关系较差?
在明朝,之所以皇帝和太监的较好、和大臣的关系较差,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太监是作为皇权的附庸而存在,可以说是主仆关系;大臣从本质上来说是作为分权者而存在,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敌对关系。皇帝与大臣关系较差的原因自古以来,君臣一直都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作为君王,一方面要靠大臣来帮忙处理国事,这就势必要分出一部分的权力给这些大臣,大臣们才能得心应手地替皇帝分忧解难,从这个方面来说,君臣是统一的;另一方面,要防止大臣过度坐大,威胁到皇权,
因此,历朝历代,除了极个别皇帝外,历代君王对权力的把控都是极其严格的,他们费尽心思,既要给大臣们足够的权力替自己排忧解难,又要设置多番障碍对大臣形成掣肘。从这个方面来说,君臣之间又是对立的,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趁着胡惟庸案,顺势废除中书省,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以及明宣宗朱瞻基为了制衡日渐坐大的文官集团,而引入一股特殊的政治势力——宦官集团的行为,都是君臣之间对立的具体提现,有这样的对立面存在,皇帝和大臣的关系自然是好不到哪去!皇帝与太监关系好的原因自古以来,太监作为内官,是皇帝身边的近侍,深得皇帝的信任,在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之外,其他历代皇帝都是在太监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这些皇帝自小就和太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太监或许人品很坏,但这都不重要,因为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听话、温顺,他们不论是出于对皇帝的感情还是自身的利益需求,往往都对皇帝言听计从,对于皇帝来说,这就够了,因此,他们一旦登基为帝,往往都会重用这些陪他们成长起来的太监。
明宣宗朱瞻基为了制衡文官集团,开始重用太监,刻意将太监培养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宦官势力,从此,由皇权、阁权、宦权组成的权力体系正式构建,直至明朝灭亡,这个权力体系中,宦权实际上是皇权的附庸,他们多数时候是以皇权代言人的身份而存在的,犹如仆人一般,必须要紧紧依靠主人,主人强大了仆人也才可以强大,这样看来,明朝皇帝与太监的关系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2、皇帝为什么怕皇子与大臣结党?
一、皇帝最怕皇子结帮图谋不轨从秦始皇开始算起,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统治下,各朝代封建统治阶级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封建礼教体系,其中的“皇权至上,唯我独尊”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算是个正常的皇帝,基本上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皇帝说的话叫做“金口玉言”。所以说皇权至高无尚,不容质疑和挑战,
话又说回来,正因为这样的思想在皇帝身上普遍存在,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对任何人都有所防范,包括皇子。皇子和大臣走得近,一般是大臣支持皇子的表现,这样的拉帮结派,任其发展下去。轻则皇帝被架空,严重的话就会出现逼宫甚至弑君的事件,所以任谁都会怕,所以皇帝最重要的权谋就是搞平衡,用一股势力来压制另一股势力,任何势力的一枝独大对皇权都是一种威胁。
单说唐朝,李渊不是被儿子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之后逼退位么,李隆基不是被儿子李亨在“安史之乱”之后取而代之么。李承乾不是纠集大将候君集弑杀李世民么?安庆绪不是在安禄山称帝之后杀了安禄山么?这样的事例太多,有时候就是防不胜防,一个好端端的皇帝,如果被皇子架空了,说话轻飘飘的没一点份量,你说活着该有多窝囊。
被逼退当了太上皇遭到软禁,那就象一只老虎给拨了牙,一只凤凰给拨了毛,完全成摆设了,生不如死呀,更别说碰到不肖子孙来个一刀切的。二、皇帝最怕皇子结帮否定自己的过住皇帝的一生,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这个就是皇帝死了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候两眼一闭也就管不了那么多,皇帝生前如论如何,都会维护自己的那点尊严,大多数情况下他做一件事情对了也是对,错了也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