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至于四季之法,起于历史上春秋时期之后。在此之前,我们现在说的一年,那时只有两岁,下岁只的是下半年的一季。这两岁卜辞中被称为“春”“秋”。如,今春王往田,若来春不受其年今春王黍于南今春邛今秋王其从今秋其敦当时还有一种表示时间的词:世。今世方其大出,五月今世王从**伐土方但这个世不是季名,从上下文关系来看,今世,来世似有今时,来时的意思。
只是泛泛的说法。而岁春秋较为具体,专指。也表示出了与农业的关系。其实有的月还有专名。正月为食麦,二月叫父*(字形为:禾玄)。以上我们说的春秋,没有冬夏。下面我们说冬夏从何而来的呢?我们再看从夏与冬字的发展来看。甲骨文左边(像赤着脚的人)右边(像尖嘴锄具),表示一个赤着脚的人手持尖嘴锄下地劳动,字形突出了人的头部、两手、脚(趾)和劳动工具。
而发展到了金文上边(頁,头,表示思虑、琢磨)下右上角(爪,抓)(执,操持)右下角(刀,垦荒的工具)下部左上角(卜,表示占卜,观测天象)最下边(耒,翻地的农具),表示观测天象与劳作。再看史籍,一是部族夏后氏 / 华夏 西夏 诸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
——《公羊传 • 成公十五年》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韩非子 • 五蠹》再是名词,表示日照充足的农忙季节。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 • 小雅 • 四月》 这是什么意思呢?夏就是农忙了。古诗有“乡村四月闲人少”之句。暑,《说文》解释,暑,热也。在这里还要说一句,《周礼》 有一句:秋染夏。这个夏可不是季节,郑玄 注:“染夏者,染五色。
谓之夏者,其色以夏狄为饰。”那什么时候夏成了季节之名呢?《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这编的是战国以后秦汉时期典章制度。这是冬字的发展。冬,甲骨文为象形字,像在纪事的绳子的两端打结,表示记录终结。造字本义是动词,结束一个结绳记事的主题。有的甲骨文将实心的绳结写成空心的小圈,突出“终结”形象。
而到了金文是将两端的绳结移到中间。当的“终结”本义消失后,有的金文写成会义字:(终结)(日,时间),表示一个纪时周期的结束,即年终的季节。到这时还没有季节专用名词的意思。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诗 • 邶风 • 谷风》 无冬无夏。——《诗 • 陈风 • 宛丘》 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
为什么四季叫春夏秋冬,不叫其他名字?有什么由来?
为什么四季叫春、夏、秋、冬?我认为这主要与农民有关,因为农民耕种与收获,还有耕耘期间的作物护理、除草、松土、播种、施肥、杀虫、剪枝、嫁接……等等。都要选一个合适的季节,作物才长的茂盛,才有收成,过了季节才耕耘的作物,收成会大大减少,所以农民把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四季对农民来说非常重要,春季应该种什么?夏季应该做什么?秋、冬又收获什么?他们都铭记在心,不会错过最佳时期,自然界一切生物在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关于春、夏、秋、冬的由来,我就不太清楚了。大概意思:春、夏、秋、冬是指地球一年的四季,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而产生的结果,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春暖、夏热、秋燥、冬寒。春农历一、二、三月(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季气候特点为温暖潮湿,当春回大地之时,自然界阳光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带来了生气勃发,欣欣向荣的景色,一切生物迅速的生长起来,是播种的好季节。
夏农历四、五、六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气候炎热,是一个酷暑蒸人的季节,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候,白昼比黑夜长。夏天的乡村,晚饭后人们喜欢在大树下乘凉、聊天,城里人就躲在空调房里不想出门。秋农历七、八、九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季气候干燥,人们常以“秋高气爽”,“风高物燥”来形容。
秋季是一个金风送爽,气候宜人的季节。人们刚刚度过了炎热的盛夏,当凉风吹来的时候,感到头脑清醒、精神振奋。也是收获作物的季节。冬农历十、十一、十二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黑夜比白昼长,气候寒冷,万物生机潜伏闭藏,此时天寒地冻,万物凋零,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