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并不是佛教专有的,早在周朝时的周文王时期也有网开一面的放生传《列子·说符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真正的放生行为应该是尊守佛经中的三个基本原则,但持续、广泛的放生习俗的形成,还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一、放生没有固定的动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走兽还是天空中的飞禽,只要量力买放就行。
1、佛教中的放生有经典依据吗?
中国汉地的放生活动古已有之。狭义单指人命;广义则指一切人命与禽兽,《孟子》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道家曰天道好生、天人合一,都体现了古人保护自然、爱护生命的精神。早在鲁国时期,中国汉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甚至已出现了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情况,但持续、广泛的放生习俗的形成,还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2、放生的意义是什么?都是以什么心态放生的?
谢邀,现在绝大多数的放生行为都是不如法的。包括一些寺庙组织的放生法会,真正的放生行为应该是尊守佛经中的三个基本原则。为了避免有人专门从事捕捉野兽鸟鱼等供放生之用,和有人专门等待放生人放生后再次捕捉,一、放生没有固定的动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走兽还是天空中的飞禽,只要量力买放就行。
(量力而行很重要,)二、放生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限定时间的日期,以免有人专门在放生前大量捕捉生灵,(现在大都是在菜市场里买来放生,而且专挑初一,十五,其实不是野生的动植物不能乱放生。)三、放生也没有固定的地方,随处都可以放生,不一定要举行完整的仪式,(现在大都有一定的仪式或口中念着佛号。)所谓放生就是指将被捕的鱼、鸟等动物赎取出来,再把它们放归回水池或者自然山野,
佛教把这种仪式称为放生法会。放生并不是佛教专有的,早在周朝时的周文王时期也有网开一面的放生传说,《列子·说符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由此可见,节日放生是当时的一种风俗。佛教也提倡放生,起源于《梵冈经》所列四十八种轻戒中的“不行放救戒”,这条戒指出佛教徒应该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进行放生,因为六道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间所有的男子都是我父亲,所有的女子都是我母亲,我的每一生每一世都是因他们而生的;如果看见有人杀畜生时,应该积极救护,并且帮其脱离苦难,
3、佛教、道教、儒家和普通人分别怎么看待“买鱼放生”这种行为?
“买鱼放生”若是诸子百家和普通人来看,大致可以有以下的观点:佛家:增加福报;道家:非自然之道;儒家:君子远庖厨就好;法家:浪费食物,当拘;兵家:挺富啊,伐他;农家:好!普通人:可惜了,不会煮给我啊,红烧清蒸最拿手!言归正传,放生是一种宗教仪式,无可厚非,我们这管放生的鱼叫做“发财鱼”,钓到了也照收不误,越是放生的区域,钓鱼人越多。
前些天,看到有人把面条倒在门口,很是不解,问她怎么了,她说给蚂蚁吃以增加福报,想来成千上万的蚂蚁,从数量上确实很多。也有人“放生”矿泉水,说一滴水里有千万条生命我不是居士,也爱惜生命,不会故意去伤害小动物,钓到一些稀有鱼种倒还是放回河里,但不会特意去放生,“蔬菜长智力,肉类长体力”,每餐无肉不欢,这是自然生存需求,我不会逆需求而进。
4、佛教如何对待害虫?
在古印度,僧人们都是不劳动的,每天以乞食为生,这是因为印度地处热带,物产丰富,而且气候炎热,身体热量散失较少。因此印度的出家人工作是不可能工作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工作的,只靠乞食就能维持生活这样子,后来佛教传入了中国,大家都知道中原地处温带,物产并不像印度那么丰富。因此禅宗提倡农禅合一,僧人也要种地、劳动,而且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但是,只要是耕作就会伤害农田里的小动物,就算不用农药去毒杀害虫,在耕地、锄地时也可能会误伤土里的各种虫子,那么佛教怎么看这种事情呢?其实,杀生最重要的是看有没有杀心。佛教认为,人造业有三种:身业、语业、意业,不论你是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起了什么念头,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也就是造业,你杀牛杀羊,身体做了杀生的行为,心中也有杀生的念头,这就犯了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