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太初历》为太岁纪年,还不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为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纪年,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开始,岁首,干支纪年的农历与公历换算,有计算方法,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庭下令实施干支纪年。
1、干支纪年怎么算?
谢谢邀请。十天干:甲、乙、丙、、癸,十二地支:子、丑、寅、、亥。十天干,十二地支,按顺序数,奇数与奇数、偶数与偶数,组合成六十个干支、又称六十甲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六十甲子,用于历法纪年。年、月、日、时,六十循环计算,关键是,确定一年之始的第一个甲子日的时辰。如同一条矢量直线,任意确定一个点,这个点为0为标准,0的左边为负数、右边为正数,
天文:太阳年,约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非整数。月亮朔望周期,约二十九天半,非整数,日,太阳日,以真太阳日为标准计算的时间叫真太阳时,日晷所表示的时间即真太阳时,非整数;平太日,钟表表示的时间,叫平太阳时,整数。古代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2小时,历法,历法年,必须取整数。干支纪年,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开始,岁首,
西汉《太初历》为太岁纪年,还不是干支纪年法。但“日”已用干支计算,“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儋,其更以七年为太初元年”。即,孝武帝七年的十一月“冬至”这日的子时,为太初元年,子时,现代钟表夜里11时为子时,与现代标准12时为下一日不同。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庭下令实施干支纪年,天文,太阳年为非整数。
历法,历法年为非整数,农历虽为太阳历与月亮历合历,但总体上以太阳年制定的历法。平年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闰年十三个月三百八十三天,十九年七闰,平均一个太阳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故,农历又叫四分历。干支纪年的农历与公历换算,有计算方法,方法一:年干支序数=(农历年数—3)除60后的余数。方法二:年干数=(农历年数—3)除10的余数(即取个位数,0作10即癸),
2、干支纪年法是如何纪年的?有什么历史故事?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为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纪年法的纪年方法】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葵),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天干10个符号排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五轮构成60干支周而复始,60干支称为六十甲子,
3、天干地支是怎么算出来的?
先回答题主的问题。百度一下就有,干指十天干: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支指十二地支: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公元年数-3)/10的余数为干;(公元年数-3)/12的余数为支。举例:今年是什么年,(2018-3)/10,余数是5,对应天干的戊;(2018-3)/12,余数是11,对应地址的戌。
所以2018是戊戌年,普及一下天干地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叫做天干地支?先说天地,天地其实是指时空。时间和空间是近代的概念,估计是日本人明治维新之后创造的汉语词汇,古人不说时间,而说“立天之道”。古人不说空间,而说“立地之道”,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抽象的,就像时间和空间。天和地是“象”,对应八卦中的乾和坤,
乾和坤是卦,是抽象的,为了好理解,古人用天和地来取象关联。八卦的其他六卦是兑离震巽坎艮,都是抽象的,也不好理解,古人用泽火雷风水山表示,乾是阳卦,下面带着兑离震,即“天”下面带着“泽火雷”。天就像能量,泽火雷则是水力火力电力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坤是阴卦,下面带着巽坎艮,地就像质量,风水山则是气体液体固体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质量,
时间和能量有关,空间和质量有关。天对阳,地对阴,古人说阴阳不能独居,天地是一体的,如同爱因斯坦说的时空一体,天在上,地在下,上下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下也没有上,阴阳也是相对而言的,君为阳,臣为阴,臣回家后相对老婆而言则是阳,因为夫为阳,妇为阴。再说干支,干就像树干,支就像树枝,干就像时间轴,即立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