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霍山人过端午节也有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除了包粽子、戴香包、插艾草、挂菖蒲、喷雄黄酒等传统民俗,每逢端午节的时候,最难忘最令人神往的还是童年时代的端午节,最爱吃的还是母亲亲手包的粽子味。端午节最常见的事情就是吃粽子。粽子的品种有很多,有肉粽、白粽、蜜枣粽、蛋黄粽等等,我最喜欢吃的粽子是蜜枣粽子。妈妈先把糯米、绿豆和咸肉(蜜枣)混在一起,放点水,浸泡一段时间。
然后妈妈拿起两片长长的粽叶,弄成一个圆锥形,把糯米填进椎体里面,再用绳子捆紧。妈妈说,在这时候要注意一点,米不能装得太满,不然煮的时候会撑破的。妈妈用这种方法快速包了两大锅粽子,直接放在高压锅里煮。没过多久,粽香和肉香飘荡开来。那个时候,一到端午节,母亲就会早早地割下房屋后面生长的艾草,悬挂在每一个门沿上,说是驱邪。
母亲为我们全家包粽子,有咸肉粽子和蜜枣粽子,我最喜欢妈妈包的蜜枣粽子了!每次煮粽子的时候,还在锅里放上几个咸鸭蛋。母亲在世时每到端午节的头几天,母亲就开始着手准备起包粽子的材料了。首先把粽叶放在清水里泡上一天,以便用来包粽子。其实,包粽子的材料很多,而我们霍山人包粽子主要还是以首先要把糯米和粽叶泡好,再把粽叶洗干净。
包粽子时,先把粽叶的底端卷成一个漏斗形,接着放入一勺泡好的糯米,然后放入绿豆、咸肉和蜜枣等馅料,再放入一些糯米,之后用勺子拍平,最后把粽叶裹紧。岁月匆匆,童年如烟,但母亲那一抹粽子的清香却久久难忘,始终萦绕于夏日的荷韵与绿茵中,徜徉在记忆深处。在童年时代的端午节,过的是有母亲生活的趣味和童年天真时光。
因为粽子里裹的不仅仅是糯米绿豆和蜜枣,更有往日的母爱。母亲的粽子,包出了家的味道,亲情的牵挂,解读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蕴涵。每年吃粽子的感觉都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粽子的味道就像抹不去的记忆,时时回旋在脑海之中,但始终难以忘却的还是母亲亲手包的粽子。如今的端午节,过的却是一种对童年不忍心的回眸和乡愁,吃的是粽子里蕴藏的岁月沧桑。
有谁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回答:五月初五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生忧国忧民而投汨罗江自杀。楚人为了保护他的身躯不受鱼虾的侵害,于是包了粽子投入江中,从南北朝开始至今。为什么要吃粽子:1.是纪念屈原。2.是求子端午节中,人们互赠粽子寓意是求子。九子粽,九个粽子连在一起。3.功名得中,因为“粽”和“中”音近,古时寓意考中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