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来的只是像欧阳询楷书的大字。可用大笔写小字,勿用小笔写大字写大字,自然要用大的笔,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书法,那就是可用大笔写小字,勿用小笔写大字,很多人以为只是一个大小的问题,其实不全面,因为大笔小笔涉及到一个是否能运用中锋行笔的过程。
1、怎样写好大字的书法?
关于写好大字,我的老师曾经告诉我8个字,“大字要粗,小字要疏”,我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大字要粗,小字要疏大字为了得其气势,一般会写的粗重一点,这个我们看街上的牌匾题字就知道了,大部分都是用的颜体和魏碑,小字本来就很小了,把小字内部的空间写的疏朗一点,看上去就会显得有灵气,小字多连带,大字多伸展历史上的经典作品都属于帖学范畴,帖学书法是很难写大的,写大以后必然要减少笔画的连带,比如我们看到的大字的榜书。
明清以后开始有大字出现,尤其是清代中后期,这种大字都是以碑帖融合的形式出现,写碑注重的是笔画的中间部分,用的是笔肚书写,需要铺豪,这就很难完成一些细小的动作,我们看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小字,他可以写的很细腻,我们就不会觉得矫揉造作,就比如一个小家碧玉似的美女,她要是嗲声嗲气的说话,我们觉得很正常,但是要是姚明这样的直男也这样,我们肯定会受不了的,他就好比书法里的大字,需要的不是小的缠绕,而是整体的气势,过多的缠绕会束缚笔画的伸展。
关于连带,还是要有度,太多,笔画的缠绕,容易形成江湖书法的感觉,太少,笔画则枝零破碎,最好的感觉,就是,笔断而意连,小字,可以写的连带多一点,但是大字如果连带太多,气势就出不来,小字多倚侧,大字多端正这个主要是指的大字行书,一般的大字都是少字数作品,字体端正才能显示出威严的气势,而小字字数一般比较多,更加注重整体感觉,需要抱团取暖,所以需要左右顾盼,顾盼生姿。
2、欧体楷书可以写大字吗?
欧体楷书可以写大字吗?以欧体字的外形来写,多大的字都可以,只要你把他的笔画比例做好,是没有问题的,若是以欧阳询的笔法来写,肯定不能写,因为他的字,最大不过三公分左右。欧阳询楷书,以其精致刚健的用笔而著称于世,他的用笔劲疾,点画劲利。但以这样的笔法写成大字,无可避免的会稀疏,古人常叹“大字难于结密”,就是因为大字的点画要粗壮,而要把粗壮的笔画组合起来,就会比细瘦的笔画难度大。
为什么不可以把大字的笔画写瘦一些以利于结构搭配呢?我们写大字的目的是什么?大字是现在毛笔书法中最具实用的一种,作为高大建筑、匾额、招牌、广告等,观看的距离都比较远。如果把笔画写的太细,远距离的观看不容易分辨,再有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劲廋的大字太稀疏,缺少遒润的体态,没有雍容华贵的大度,反倒给人以刻薄寡恩的形象。
所以你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会见到以瘦金体来题写的匾额,要以欧体字放的很大去写,笔画就要适当的加粗,也不要那么劲利。大字遒劲胜于刚劲,什么是遒劲?有筋有骨,强健雄壮。和刚猛劲劲利的骨感不同,它的力是绵延不绝,深不见底的内力。欧阳询也没大字留存于世,放在后的字也不存在欧体不欧体的问题。一个人的书风,用笔是核心,
既然放大后的笔法已经不再是写欧体字的笔法了。写出来的只是像欧阳询楷书的大字,我们学习书法,学习欧体字,不是为了要写的像他的字。而是借助于他的字体进行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弄懂笔法、结构的规矩。再以所学写自己的字,不是说学欧体字,将来自己也写的一手欧体字,天下学欧体字的人,都写一样的欧体字。这就是当今书法学习最大的误区,
3、写大字书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大字书法应该说在整个书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大字书法有其实际的意义,特别是在以前,大字的用途特别广泛,例如在牌匾方面就是大字书法焕发光彩的舞台,以前的书家写大字都是直接拿大笔在牌匾上书写,而现在书家写牌匾都是采用小字放大的方法。当然了,大字书法不仅仅是作用于牌匾这一个方面,应该说大字书法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现在还专门有为大字书法举行的展览,称为“大字书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