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阳历特指公历(格里高利历),阴历特指农历(夏历)。有人认为阴历就是农历,是不准确的,农历里有阴历,但体现更多的是阳历,阴历只是农历是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农历更多的反映了阳历持点,二十四节气制定就以太阳运行规律特点而定的,安排农事,就要看节气着阳历为准,所以有农历说法,实际农历就是一种阴阳合历。
1、为什么要区分公历和农历?
谢邀!公历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阳历,是根据太阳的活动规律制订的历法,由外国传入我国。农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根据月亮的活动规律而制定的阴历的基础上,结合农事所制定的历法,大家都知道,古代是没有工业的,农业是国家和平民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石。而农历是结合农事的,农历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制订了二十四节气,农民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操作农桑,对农事有指导意义,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2、农历和公历有什么区别?是如何划分的节日?
阴历与阳历相对,本为各种历法的分类,阴历是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而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又称太阳历,阳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在中国阳历特指公历(格里高利历),阴历特指农历(夏历),
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同时以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变化,虽然习惯称之为“阴历”,但是农历是以阴历为主同时也包含了阳历的成分。传说农历最早源自夏代创立的历法,故又称夏历,其基本规则是沿用汉代制定的汉历(太初历),又称汉历,公历,意指全球通用、公用之历法,特指格里高利历,是阳历的一种,源自西方故又称“西历”(相对于“中历”而言)。
3、阳历和阴历如何区分?
阳历就是太阳历,平年为12个月,365天,闰年366天,阴历就是太阴历,平年12个月,约为354天,闰年13个月,约为384天。我国的农历又称夏历,集阳历阴历于一体,即“阴阳合历”,阴历通过“闰月”的办法调整与阳历的同步。农历今年的序号为丁酉年,从夏朝制定历法以来,年月日的顺序始终依六十甲子的顺序编排,历朝历代虽有修订,但顺序一直衔接,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历法,
4、农历和阴历有什么区别?
农历与阴历是有区别的。农历与阴历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阴历是区别于阳历而言的,农历就是既包含了阳历又包含了阴历的一种混合历法。农历里有阴历内容,但更多的是阳历内容,阴历就是阴历,单纯许多,是不包含阳历的,这一点,有些人总弄不明白,阴历就太阴历,太阴指月亮,即是以月亮运行规律而制是的一种历法。阴历是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的,重在月,在体现月亮的运行特点,依据月亮运行规律而定朔望,朔就是月初一,望就是月中月圆之十五,
阴历体现月亮运行规律,使人知道月亮朔望圆缺盈亏过程特点。月亮朔望一次用时为29天又12时44分,因日要计整不可计余,所以阴历设定大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廿九天,如一年定十二月,会有可能有7个大月,一年不是354天就是355天,闰月就有十三个月,会有384天,阴历只体现了月亮的运行规律特点,是体现不了寒暑冷热四季变化的。
阳历就是太阳历,以太阳运行规律特点而制定的一种历法,阳历重在年,体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交替,寒暑冷热变化。我国农历中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依据观测太阳的这一运行规律特点而设立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运行规律特点,见证春夏秋冬交替和寒暑冷热变化,与阴历无关,由于太阳一个回归年用时需要365天又约四分一天,所以平年阳历365天,闰年则366天,4年一闰,一年分12个月,月大31天,月小3O天,后经儒略等人改造,变成了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2月有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