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为天干和地支的总称。西汉时期,干支纪年和“星岁纪年”是混杂的一种新规则的诞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在“干支纪年”之前,我国古代除了用君主谥号的方式纪年之外,最通用的纪年方式就是“星岁纪年”,分为“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两个阶段。
1、干支纪年怎么算?
谢谢邀请。十天干:甲、乙、丙、、癸,十二地支:子、丑、寅、、亥。十天干,十二地支,按顺序数,奇数与奇数、偶数与偶数,组合成六十个干支、又称六十甲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六十甲子,用于历法纪年。年、月、日、时,六十循环计算,关键是,确定一年之始的第一个甲子日的时辰。如同一条矢量直线,任意确定一个点,这个点为0为标准,0的左边为负数、右边为正数,
天文:太阳年,约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非整数。月亮朔望周期,约二十九天半,非整数,日,太阳日,以真太阳日为标准计算的时间叫真太阳时,日晷所表示的时间即真太阳时,非整数;平太日,钟表表示的时间,叫平太阳时,整数。古代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2小时,历法,历法年,必须取整数。干支纪年,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开始,岁首,
西汉《太初历》为太岁纪年,还不是干支纪年法。但“日”已用干支计算,“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儋,其更以七年为太初元年”。即,孝武帝七年的十一月“冬至”这日的子时,为太初元年,子时,现代钟表夜里11时为子时,与现代标准12时为下一日不同。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庭下令实施干支纪年,天文,太阳年为非整数。
历法,历法年为非整数,农历虽为太阳历与月亮历合历,但总体上以太阳年制定的历法。平年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闰年十三个月三百八十三天,十九年七闰,平均一个太阳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故,农历又叫四分历。干支纪年的农历与公历换算,有计算方法,方法一:年干支序数=(农历年数—3)除60后的余数。方法二:年干数=(农历年数—3)除10的余数(即取个位数,0作10即癸),
2、干支纪年法是如何纪年的?有什么历史故事?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为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纪年法的纪年方法】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葵),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天干10个符号排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五轮构成60干支周而复始,60干支称为六十甲子,
3、中国干支纪年始于何时?阴历的来源是什么?
感谢和大家分享。01干支起源于炎黄时期仓颉造字,中华文化方得有载可为后人考证,天干地支的形成始于何时,记载多有差异。依据《史记.历法》的《索引》等资料,综其所述,干支起源于炎黄时期,当下无疑,在殷墟商代考古中,还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02干支纪年当在汉代干支纪日出现的很早,而连续纪日,目前可考证至春秋时期,
4、天干地支是怎么算出来的?
先回答题主的问题。百度一下就有,干指十天干: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支指十二地支: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公元年数-3)/10的余数为干;(公元年数-3)/12的余数为支。举例:今年是什么年,(2018-3)/10,余数是5,对应天干的戊;(2018-3)/12,余数是11,对应地址的戌。
所以2018是戊戌年,普及一下天干地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叫做天干地支?先说天地,天地其实是指时空,时间和空间是近代的概念,估计是日本人明治维新之后创造的汉语词汇,古人不说时间,而说“立天之道”。古人不说空间,而说“立地之道”,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抽象的,就像时间和空间,天和地是“象”,对应八卦中的乾和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