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风水知识 > 风水经验 > 历法,历法分为几类

历法,历法分为几类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24 23:02:23 编辑:运气王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历法分为几类

  古今中外有多少种历法,我们没有统计过。总之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历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法。时代愈近,科学愈发达,测试手段愈先进,历法就愈科学。我们中国从古到今使用过的历法,就有一百多种。不过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把它们分别归到以下三大系统中去:阳历、阴历、阴阳合历。这是因为计算时间,要么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要么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基础,要么把两种周期加以调和。前者属于阳历系统,后者属于阴历系统,调和者则属于阴阳合历系统

历法分为几类

2,求古代历法全

甲子历法简介 甲子历法,也简称为甲子历;又称干支历法、干支历。 是以六十干支记年月日时的一种方法,是历法的一种,也是属于中国所特有的历法。由这种时间记录法而产生的历法,谓之干支历法。分为干支记年、干支记月、干支记日、干支记时。 由于60干支以“甲子”为首,所以称为甲子历法。 编辑本段甲子历法的历史 甲子历法中的“干支纪日”是现今历史上最长的纪日法,据考从伏羲氏就开始有创建,从中国古代的夏朝就已经开始使用。根据对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春秋》中记载的日食的研究,我国的干支纪日,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未曾间断。所以也是使用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历法。 甲子历法的使用 干支历法在古代运用广泛,比如《资治通鉴》中就有很多甲子历法记年月日的情况。 目前还是有人在不断的使用甲子历法,包含中国、韩国、新加坡、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中的很多人仍然在使用,一般只用于天文计算和易学的预测术,包含八字预测、紫微斗数、八卦预测、奇门遁甲等中使用。

求古代历法全

3,历法是计量比什么更长的时间间隔的法则

日历法是计量比日更长的时间间隔的法则。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我国普遍存在的对历法的两种称谓:公历,农历。历法是计量比日更长的时间间隔的法则。从分类标准来说,阴历是和阳历对应的,再加上阴阳历,只有这三种历法。世界上任何一种历法也跳不出这三种历法的分类。世界上通行的“公历”(新历)实际上是一种阳历,而中国传统历法的“农历”(旧历)属于阴阳历。中国农历、印度历、犹太历是阴阳合历,一年有12或13个月;伊斯兰历是太阴历,一年只有12个月。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时间长河是无限的,只有确定每一日在其中的确切位置,我们才能记录历史、安排生活。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

历法是计量比什么更长的时间间隔的法则

4,什么是历法

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顺序的法则就叫历法。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通过对日月星辰的长期观测,逐渐了解并掌握了月亮、太阳和星星的运动规律:由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相变化及月亮运动周期,形成了“月”的概念;从四季交替循环现象中,形成了“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的形成,因为依据对象不同而相互独立。如果把四季中日照竿影最长的一天称为冬至点,那么连续两个冬至点之间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年(1回归年);如果把朔之后出现的月相叫做新月,那么再次出现新月所需要的时间就是1个朔望月;日的长度很好定,就是连续两次太阳在正南,使日照竿影最短的时间间隔。但古人很早就发现,当把日的长度确定下来后,年的长度不是日、月的整数倍,月的长度也不是日的整数倍。(现代精确测定,1回归年为365.2422平太阳日,为12.3683朔望月;1朔望月为29.5306平太阳日。)可是制定历法,人们又不习惯于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或相连的两个年里,于是世界各国历代制定的历法,因当地风俗习惯的不同、侧重点不同而被规定得各种各样。我们大体可以把它们分为3类:一类是阳历,其中年的日数依据天象,平均约等于回归年,月的日数和年的月数则人为规定,如公历、儒略历等;另一类是阴历,其中月的日数依据天象,平均约等于朔望月,年的月数则人为规定,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还有一类是阴阳历,其中年、月的日数都依据天象,月的日数平均约等于朔望月,年的日数又平均约等于回归年,如我国现在还采用的农历及藏历等。此外历法的内容还有确定年首、月首、节气以及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等。

5,历法

A.夏朝 中国上古,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所谓的太阴历法,就是古代天文学们先将地球看成为是静止点,然后,再根据日晷测影确立一年为365·25个太阳日,再根据这个太阳年的参考系,去确立每太阳年365·25天内,月亮饶地球所转的圈数,及其根据月亮圆缺周期,去将每太阳年分段成多少个“月”和每月多少“日”。这样,就产生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的雏形,即,每太阳年有12个月左右,每个月有30天。 周朝的历法是太阳历法,就是根据日晷测影,先将地球看成为是静止点,然后,再将365·25天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寒、风、缓、热、雨、干”六季、“藏、生、长、化、成、收”六节气。由此可见,周朝历法,重要是根据地球上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去确定季节划分的。 无论夏历法还是周历法,他们都以12地支为历法的数学划分标准,这种以土地为标准的数学理念,反映了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农业生长周期和动植物生长周期,这种以地为本的价值理念,直到今天依然流行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中。 阴阳历法是先将地球视为是静止参考点,太阳饶地球一周,月亮饶地球运行12·33周。太初历充分考虑到了太阳和月亮的复合运作周期都会对农业和鱼牧业有很大影响,而人们对月亮周期的观察则又可以直接计算出循环的日数,所以,阴阳历法按照月亮相对于地球的朔望四个周期,即,人们直接在晚上可观察到的月亮的上弦(夏历月初八)、望(夏历月十五十六)、下弦(夏历月二十三)、朔(夏历月初一)的四个周期区间,再参照于此相对应的28个星象情况,将一个朔望月分成四个“星期”,每一“星期”可以观察到七个星象,在这样的复合运动关系下,每月的太阳日数就是29日12小时44分2秒8。为了确保人们根据月亮的圆缺情况,也就是确保人们观察到的月亮最圆的时候是每月的十五和十六这两天,所以,落下闳等人参照早期夏历和自己观测出的月亮和太阳的复合运动周期情况,设立了闰月,即每19年设立7个闰月,以确保人们可以根据月亮的圆缺去判断每月的日数情况。

6,什么叫历法

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发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于是人们产生了“日”这个时间概念。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一日,也叫一天。如果用日来计算更长的时间间隔,那么就会出现很大的数字,所以就有必要建立起计量更长时间间隔的单位。自古以来,人们就选取了以回归年为单位的时间计量系统,并且确定了回归年单位和日的关系,以及怎样选取起算点的方法。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历法。回归年也叫太阳年。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产生四季循环的周期就是回归年。一回归年是365.2422天。但是,在历法中,一年必须包含日的整数,称为历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为历年的平均长度能够尽量接近回归年的长度,做了很大的努力。因而历法,经过了多次变革。历法主要有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现在通用的阳历,即太阳历,或称格里历。规定阳历的平年一年为365天。一年分为12个月:1、3、5、7、8、10、12是大月,每月31天;2、4、6、8、11是小月,2月是28天,其余月份每月为30天。这样计算下来,阳历每年的时间要比一个回归年短0.2422天,每四年则短0.9688天,即规定凡年数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并规定闰年的2月增加一天,为29天。可是阳历四年共有365×4+1=1461天,而回归年四年共有365.2422×4=1460.9688天,即阳历四年比回归年四年约多0.03天,那么阳历四百年就要比回归年四百年约多出3天。也就是说,阳历除了每四年置一闰年外,还要每四百年减去3天,其平均年长度才能更接近于回归年长度。为此,国际上又规定,在每四百年中,只有当世纪年(如1900年,2100年,2200年都称世纪年)的世纪数能被4整除的年份即逢百之年能被400整除才算闰年,例如,2100年、2200年、2300年都是世纪年,但都不算闰年;而2000年、2400年、2800年既是世纪年,也是闰年。阳历的平均年度长为(365×400+100-3)÷400=365.2425天。这样,它与回归年只相差0.0003天,要经过3000多年两者才有一日之差。显然,其精度已经很高了。因此阳历(即现行公历)已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我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是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办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

文章TAG:分为历法历法分为几类

最近更新

风水知识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