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的话,是354日或355日,这样会和以太阳回归年(365.24219日)为一年的阳历年有11日左右的误差。所以为了调整这个误差,就要进行至闰,以十九年至七闰的方式。被置闰的那年就会有十三个朔望月。这样就能完美地保证每个月份既能合于月相的规律,又很好地贴合每年四季和节气。这就是阴阳合历的伟大之处。
而公元历作为纯粹的阳历,其月份与月相无关,所以也不会有这个问题。公元历置闰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太阳回归年——365.24219日里面小数点后面的天数问题,所以四年闰一天差不多就够了。再进一步问,为什么2020的闰月是闰四月,而不是其他月份?现在的置闰原则是,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阴历月,那么这个月就被定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那什么是中气?我们知道,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再细分为十二节和十二中气。其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节。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中气。(上图皆为阴历月)2020年的阴历四月是大月,有三十日,含立夏和小满两个节气,其中小满是中气。
而四月后面一个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日,但在这二十九日中只包含一个芒种,要到第三十天,也就是后一个月的初一才有中气夏至。那么这个没有中气的月就被置为闰月,即闰四月。那么,为什么民间有“闰四月,吃树叶”的说法?闰四月会导致“荒年”吗?没有因果关系。因为农时是跟着阳历走的,所以属于阳历体系的节气可以指导农时,在阳历的体系下,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点是很稳定的,前后相差也就一两天。
但这个说法有它的原因。因为阴历记日方便,看月相就能基本确定今天是几日。农人也是过阴历的。小满所在的四月是青黄不接(陈粮已尽,新粮未熟)的时候,而一般的年岁,芒种是在阴历五月的,到了五月也正好是农事最繁忙,又收又种的阶段。那现在在阴历的体系下,它多了一个月,感觉上多了一个青黄不接的月。但其实不是,芒种在闰四月,那么闰四月就是收麦子,南方插稻秧、北方种玉米、花生的时候,不必拘泥于五月。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闰四月,吃树叶”的俗语,2020年是闰四月?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首先是双春年,其次是闰4月,在这样的一个年份里,有人就搬出了以前老人们喜欢说的俗语:闰四月吃树叶。为什么闰四月要吃树叶呢?闰月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是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但俗语中单单提出了闰四月吃树叶,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分析分析。阳春四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闰四月的话就是说今年的春天比往年多了一个月的时间,按说拥有这么长的春天是件让人开心的事情,谁不喜欢春暖花开、满目春色?但农村老人们还真就不喜欢,因为闰四月不仅仅代表春脖长,还预示着春种期间会气候反复无常,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现象。
担心出现倒春寒,是闰四月的年份里农村老人们最在意的一个事,一场严重的倒春寒会把种子冻坏了,会把已经复苏的农作物冻死,会毁了农民们一年的希望。因此闰四月有可能会出现粮食生长不好的情况,啃树叶只是用来强调年分若是不好的话,大家没有粮食吃。还有一个说法,估计年轻人不懂,但我们七零后却是记得并知道的事情:我们小时候家里的粮食总是不够吃,用红薯,土豆,加上玉米和小麦勉强能维持着基本生活。
每年都是吃着、等着、挨着,春天是挨着等小麦收获,秋天时等玉米收获。大家想一想,本来准备的是一年12个月的粮食,遇到闰月时,粮食岂不是不够?而特意强调闰四月,那是因为以前五月份时是收小麦时,农民们在四月正好把家里储存的粮食吃完了,等着吃小麦来维持生计,可闰四月就是小麦要晚熟一个月,这让很多没有计划的农民在这个季节只好借助树叶来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