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在河南省的焦作市武陟县曾出土了一通南北朝时期的古石碑,碑文记载了一个古代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作“难楼”,其后裔子孙在武陟一带生息繁衍。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的新罗国,专门派人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以及治国的策略,中国的文化对新罗国影响十分久远,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1、小说《射雕英雄传》的主角郭靖就射过一次雕,为什么小说要取这个名字?
你搞错了,是金庸先取了《射雕英雄传》这个书名,然后才在小说里描写郭靖射雕的桥段。金庸最开始的小说是在报纸上连载的,先有小说名,后有内容,一部小说要几年才能写完,所以后面可能会写跑题。就像《连城诀》,最开始叫《素心剑》,后来才改名,《射雕英雄传》里的射雕英雄有两个,一个是郭靖,另一个是成吉思汗。郭靖是虚构人物;成吉思汗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郭靖是明面上的主角;成吉思汗是隐藏的主角。郭靖是理想型的英雄;成吉思汗是现实型的英雄,郭靖的成长之路是小说主线;成吉思汗帝国崛起之路是支线。郭靖单纯刚直、行侠仗义、为国为民;成吉思汗凶狠残暴、东征西讨、涂炭生灵,郭靖在书中射雕射中了,而且是一箭双雕,获得了华筝的好感以及成吉思汗的赏识,成吉思汗赐给郭靖金刀,所以后来有人称郭靖为“金刀驸马”。
郭靖射杀黑雕救下了一对白雕,这对白雕日后还报恩救了郭靖性命,成吉思汗在书中射雕没射中,神色黯然道:“数十年来,第一次射雕不中,想来确是死期到了。”郭靖第一次射雕就能一箭双雕,走上“人生巅峰”,成吉思汗射了几十年的雕,第一次没射中,自知死期已到。金庸通过这两大射雕英雄的对比,来表达自己对人文主义和英雄史观的思考,
到底哪种才算是英雄?小说结尾郭靖和成吉思汗的几段对话表明了金庸的观点。成吉思汗:“靖儿,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自国土中心达于诸方极边之地,东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郭靖:“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成吉思汗:“你说甚么?”郭靖:“大汗,你养我教我,逼死我母,这些私人恩怨,此刻也不必说了,
我只想问你一句: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那也不过这般大小。”郭靖:“是啊,那你杀这么多人,流这么多血,占了这么多国土,到头来又有何用?”“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甚么好事?”郭靖:“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
”当晚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里喃喃念着:“英雄,英雄”由此可知,金庸所颂扬的射雕英雄是郭靖,成吉思汗这个射雕英雄是反面教材或者绿叶。另外,取这个名字还可以蹭一个大IP,这大IP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沁园春·雪》,《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1957年正式发表于《诗刊》。《射雕英雄传》初次连载是从1957年1月开始,和《沁园春·雪》发表于《诗刊》的时间相同,因此蹭IP的嫌疑很大,
正是因为蹭IP,导致这部小说在宝岛出版时,名字改为了《大漠英雄传》。和金庸取书名风格相同的还有后来的凤歌,凤歌的《昆仑》前头大部分,主角梁萧都和昆仑没半点关系,后面梁萧前往西域寻找传说中的黄河之源昆仑山,在昆仑山下帮助了精绝人,精绝族长问他姓名,他自称“西昆仑”,才呼应小说名。我觉得,这种取书名的风格比那种提炼小说梗概的书名更有深度,
2、韩国人为什么用汉字起名字?
我认为,韩国用汉字起名字,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用自己的文化方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从“难”姓之谜看,韩国姓名与中国姓名学有关根据袁义达(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室主任,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的一项研究课题中发现,在河南发现四个姓“难”(读音作nìng)的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难”。当韩国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