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南宋文学家陆游写过的一首诗,“世人无奈愁,沃以杯中酒。未能平块垒,已复生堆阜。治水不治源,九载亦何有?不如读《周易》,一卷常在手。”《易经》到底有哪些迷人之处呢?《易经》讲究天一合一,从自然现象中反应人文思想,64卦中有53个卦中明确提出来君子的概念,与儒家学说一脉相承。比如,天行健,君子将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将厚德载物。
《易经》有占卜和明义理两个功用。上古时期占卜的比重多一些。最初伏羲氏一画开天创造了先天八卦,接着周文王发明了后天八卦,用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八个意象来代表,最终组成六十四卦。后来孔子写了十篇文章,对《易经》进行解读,叫《十翼传》,就像给鸟儿插上了翅膀,为后人学习研究《易经》搭建了平台,省了很多劲,所以孔子为至圣先师,是众望所归。
乾卦代表天,为父亲,属阳;坤卦代表地,为母亲,属阴。后面的六十二卦,全部是在乾坤两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都是他们生的孩子。《易经》分上经,30卦;下经,34卦。上经以乾坤两卦开篇,讲天之道;下经以咸、恒两卦开篇,讲的是人之道。《易经》讲究有无相生,循环往复,否极泰来,福祸相依。对我们认识世界,认知人生,正确看待生老病死,仕途明利,进退停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究竟有什么用?它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到底能起什么作用?
大体上来看,按照地域划分可把世界哲学分为三个发展体系和脉络,即希伯来——希腊思潮的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中国哲学。这三种哲学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之上,因此如果我们从任何一个哲学角度出发去探究其他哲学体系,那该对象甚至不成其为哲学。西方人常说的“中国无哲学”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中国在本体论时代之后,并没有建立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甚至对于“本体”的探讨也常常回避,故而以西方哲学家的角度来看,中国是没有哲学的。
那么《周易》在整个中国哲学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就是一个基础的作用,它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哲学观,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本体论、方法论以及辩证法,因此《周易》在整个中国哲学研究中,中国思想研究中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周易》讲究一个天人合一,这是一种朴素的世界观和知识论基础,也是中国人对于自身命运和生命意义的阐述。
更重要的是,“天人合一”不光贯穿了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也为中国人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本体论时代。中国人的本体论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二为《易传》的太极之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老庄哲学的本体论对象是“道”;《周易》的本体论对象则是太极。这就与西方哲学体系有着根本的不同,在西方的本体论的朴素时代,即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所思考的本体论对象大多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如火,水,气,原子等等,而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认为本体论对象是一种抽象的事物,甚至是一种规律而非具体的物质,或者是某种精神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