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百年难逢闰九月”、“人生难逢闰九月”的说法,都是说明闰九月难得出现一次,至于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农历历法来了解一下。上一次闰九月是在2014年,再上一次的闰九月是在1832年,而下一次的闰九月就要到2109年了。史料记载1832年出现了闰九月,然后是2014年才出现了一次闰九月。
俗话说,”七年难逢九月闰,百年难逢初一春“,是什么意思?
以前经常听老人们说,哪年有闰月。有书君1971年出生的,那年就是闰五月,也就是有两个五月。我堂姐出生在前五月十六,我出生在七月。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一年会出现十三个月。原来在我国,几千年前就使用农历,一直延用至今。农历是以月球绕地球来制定的历法,每年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365天5时48分46秒相差约10天21 小时。
我国古人虽然没有发明阳历,但却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为了保证农时,就固定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因为过了几年就会多出来一个月的时间,利用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在十九年中,有十二年有十二个月份,有七年有十三个月份,多出来的一个月称作闰月。农村老话说“七年难逢九月闰,百年难逢初一春”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一、“七年难逢九月闰”这句话里的“七年”指的是,十九年里有七年有十三个月份,但是却很难遇到闰九月。
有书君查找资料发现,我国从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是《颛项历》。里面规定九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十月为一年的开始,把闰月安排在九月的后面,叫做“后九月”。到家西汉时期,朝廷制定了太初历,按照农事,规定年末时间不安插闰月。固定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这样,会出现两个月是都是一个月序,相同的那个月称为“闰某月”。
这种方法延续到到清代,清代又以定气注历,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样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这样不影响农时。而九月和十月作为秋收季节,出现闰月也最少,因为这样就不影响农事。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作为冬季,几乎没有农事生产,所以没有闰月。因此,从清代开始至今,闰九月就非常稀少。
史料记载1832年出现了闰九月,然后是2014年才出现了一次闰九月。有书君的爷爷是1920年出生的,直到2014年才遇到过一次闰九月,而此时爷爷已经94岁了。而推算后可知,下一个闰九月是在2109年,今年是2019年,这岂止是七年难遇,简直就是百年难遇。二、“百年难逢初一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年初一和立春是同一天,是100年也难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