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没有造福,老了怎么可能有福气可享呢。家庭教育要教会小孩“有福气”的习惯,不是从小就把福气散光了,美国父母很少教孩子这些,洗完手纸巾一抓一大把,这种人会有福气吗,”生活中所有的琐碎小事,阿姨都会在产生郁结,年纪越大,脾气也越来越大,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福气,少年要惜福,中年要造福,晚年才能享福。
1、如何让你的下一代更有福气?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福气,少年要惜福,中年要造福,晚年才能享福。这样的做法,正是一代旺过一代的根本原因,第一,人少年时要懂得惜福。父母要让孩子从小懂得,这一辈子会来世为人,会出生在这个家庭,会碰到这些长辈,将来会有一个很好的人生,都是自己的福气,因此要懂得珍惜,当然,让孩子一下子明白这些观念比较困难,所以父母要做给他们看,帮助孩子培养惜福的习惯。
比如告诉孩子要力行节约,不能一瓶水喝一口就不喝了,吃饭的时候不能总是剩饭在碗里;要物尽其用,玩具不可以玩几天就丢掉,餐巾纸要一张一张地使用这些都是在教孩子学会惜福,美国父母很少教孩子这些,洗完手纸巾一抓一大把,这种人会有福气吗?我每次看到中国的小孩学习美国人这种方式,就知道这个小孩长大要做乞丐,因为福气都被这样消耗光了。
家庭教育要教会小孩“有福气”的习惯,不是从小就把福气散光了,第二,人成年后要去造福。福气从哪里来?靠自己积累而来,西方人讲人要努力,为了努力而努力是很累的。但是一个人为了福气而努力,不会觉得辛苦,挣钱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功能而已,一个人如果完全抱着挣钱的心态去工作,就会抱怨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这是不太懂得工作价值的人。
只想是在替别人做事,当然会觉得很累,如果想到有这个工作的机会很难得,这是在替自己做事、替自己造福,这样会累吗?当你觉得累的时候就很累,当你觉得不累的时候就真的不累了,这叫心想事成。在中国人看来,最有价值的工作,是可以造福他人,所以我们对一个人工作的最高赞美,是说他能够造福乡里,造福一方百姓,造福社会,甚至造福全人类,就是这个道理。
造福别人,就是造福自己,这样到了老年才有足够的福气可以享用,第三,人晚年才可以享福。我们经常说“辛苦了一辈子,老了也该享享福了”,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年轻力壮的时候多多参与工作,多多造福社会,然后把福气存起来。到年老的时候,就可以享用了,年轻的时候没有造福,老了怎么可能有福气可享呢?想想看,有的老人会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和照顾,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广结善缘,结交很多朋友,就算没有子女,照样有很多朋友照顾。
可是如果年轻的时候只是好吃懒做,心机算尽,便宜占尽,老了以后只能孤苦伶仃坐在那里,别人同情也没有用,但是也劝告大家,老了最好也不要把福都享光,还要积一点留给子孙。如果只有一点点福气,还任意挥霍,两代人就花光了,第三代就垮了,这不是很倒霉吗?一个小孩子眼睁睁看着祖父母跟父母,把福气整个享光了,他就知道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了,
2、如何积累福气?
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凡事都是一帆风顺,每个人难免会有不顺心的时候。工作屡屡受挫,和伴侣囿于各种琐碎的争吵之中,还有孩子不听话有太多瞬间,我们容易变得焦躁,焦躁到对任何事情都想发脾气。比如一袋不小心打翻在桌上的牛奶,比如等了好久都不来的公交,比如回到家中看到伴侣瘫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放着该监督的孩子不管不顾你忍不住怒火中烧,结果事情却反而愈加糟糕,
清理桌上的奶渍因为太过急躁又把旁边的水给打翻了,一心生气于那班不来的公交害自己上错了车,开口就是数落伴侣,结果那天晚上一场大吵,一家三口都没睡好。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伤人又伤已,伤心又伤身,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有这样一段对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周星驰扮演的男主因为事业不顺利,经常对刘嘉玲扮演的女主发脾气,
一次刘嘉玲受不了,说:“谁得罪你了,你去把他骂回来,你不要拿我当出气筒。”结果周星驰说:“因为我跟你熟啊!我就拿你当出气筒怎么了,不服气?走呀!”很多人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把最好的一面留给陌生人,而最差的脾气和态度却留给自己人,一个人若是控制不了脾气,伤害最深的往往是身边人,我有个朋友,职业很特别,是商场橱窗的陈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