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都有喜怒哀乐,所谓白事就哀的一种,叫丧礼,丧礼根据各地风俗不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下面我将客家所引用的汉字,加以分类说明。总字数很难统计,常用字也很难统计,办白事常有那些汉字,对你这个问题我来重点回答一下,戚友在门坪或途中举行祭奠,汉字称“拦车祭”。
1、都说汉字博大精深,有谁知道汉字有多少个?其中常用的又有多少个?
汉字的说法并不准确,汉以前中华文字就已经存在。准确说法应该是中华文华,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并不在于字数。而在于文字所蕴含的文化,总字数很难统计,常用字也很难统计。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博大精深的内含。比如中字如果翻译大概只能翻译成中心而已,并不能翻译口出中心的内含来。中这个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中、内也,
2、办白事常用的有那些汉字?
办白事常有那些汉字,对你这个问题我来重点回答一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悠久,素有讲文明,懂礼节的古国之称,自古以来,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人都以孝为先,闭目归土,灵魂归仙的说法,这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潮流在前进,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与人之间,都有喜怒哀乐,所谓白事就哀的一种,叫丧礼,丧礼根据各地风俗不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下面我将客家所引用的汉字,加以分类说明,
1.当你遇到白事时,首先用到的汉字就是,初终,凡是初终,家里男女,哭泣尽哀。2.讣闻,那就发出讣音,告之戚友,和家族理事人,讣音就是报孝的通知书叫“讣音”,是用四版白帖所写,初死未成服,上辈称“家”,下辈称“舍”。既入殓,尊辈叫“先”,下辈叫“亡”,男人死后叫“正寝”,女人死后叫“内寝”。妻妾死后称为“内室”,子孙死后叫“寝右”,
六十岁以上的人,不管男女都称为“寿”,六十岁以下的就应写为“年”。下辈称上辈叫“享寿,享年”,上辈称下辈,死者虽年登六十,必须称为“得年”。汉字戚和闻两字,须用红书,祖父死后称“家祖”,祖母死后称“家祖慈”,然后按照直系类推。3.成殓,为死者穿好寿衣(男双件,女单件)以白布掩首,一般死后24小时入殓,即殓而后入棺,盖棺后汉字称“柩”,设灵位于厅堂。
4.成服,大殓后在服的人,各依服制,汉字为成服,成服之后,随即点主,点主即是告文:呜呼,痛惟吾,——奄忽弃捐。举家号泣,泪血涟涟,呼天抡地,哀告——前。礼殡大殓,不敢擅便,盖棺事定,永诀终天。呜呼己矣,欲见无缘,哀哉谨告,5.开吊,出殓前,(或火化)戚友可随时往吊,也有指定的日期开吊。6.送柩,举匾旌,挽轴,花圈者前行,八仙抬棺柩,孝子持孝杖,孝杖按照旧的习俗制,父亲死后用竹杖,母亲死后用桐仗,
制法是:上方圆形象天,下方方形象地,它代表天地。本根在下,扶杖用右手,拜则两手据杖而跪,所以用杖者,示孝子哭泣无状,身心惟悴。病嬴不堪,以杖扶之,杖的长度以心齐,象征着孝子哀痛从心所生,父亲死后用竹,父之节在外,用竹取其节之外著,母亲死后用桐,母之节在内,用桐取其节之内存,(必须用子孙竹裁成)。捧神主牌,其余威友家族相随其后,
戚友在门坪或途中举行祭奠,汉字称“拦车祭”。7.停柩,棺柩(或骨灰)送至墓地,即下葬,俗称“大葬”,也因墓地未选定,所在的山头不利,或者是选定的日期未到,则将棺柩送至预定的地方停放,汉字叫“停柩”。等待吉期而葬,称为“寄土或寄龛”,8.做忏,送柩还山当晚,延请僧人道士先生诵经书,唱”亡魂曲”,汉字谓之做“求苦忏”。
第二晚,亲邻为死者祭奠,称谓“致孝”,9.做七,死者第一个七日,叫“头七”,丧主将神主牌奉入灵屋,汉字叫“入灵”,待至七个七,即四十九天,将灵屋焚去,叫做“化灵”。也有死在第一个七,请僧人主持,这叫“拜血盆”,或者做救苦忏,在这我要讲一下,父母初死,灵位牌上汉字称故父,故母,出葬点主后,父称“考,”母称“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