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一个人的称呼需要,基本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名字。郦道元,北魏著名酷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既然已经有了名,为什么还要字呢,此外,还有一个别号,一个人,有名、有字、有号,叫起来不是很麻烦吗,古人是吃饱没事干给自己添麻烦,号包括很多,有外号(绰号)、雅号、谥号、封号等等。
1、古代人都有两个名字吗?
这不叫两个名字。古代人的名字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姓、名、字、号。在周朝之前还有第五部分“氏”,姓是母系社会产物,是一个部落的名字。部落的人口壮大后分裂,便在姓的基础上加上了氏以分别,周朝建立后,因为姓和氏混用,因此姓氏便和成一个词,即英文中的Familyname.而名是区别氏族中每个个体代号,一般是长辈称呼晚辈会叫其名,以及是自己称呼自己。
比如曹嵩可以叫曹操为“曹操”,而曹丕和曹植则不能,字是对于个体的尊称,常是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以及没有血缘关系人之间用来称呼对方。字通常由长幼“伯仲叔季”或者美称“子、甫、公、父”,加上和与名的近义词组成,例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指玉石,公是对男性的尊称。接下来是号,号包括很多,有外号(绰号)、雅号、谥号、封号等等。
2、为什么古代人都有“名”、“字”和“号”?
名字是一个人的称呼需要,基本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我们国人的名字一般为三个字、两个字,少数为四个字,古人也不例外,我们现代人的名和名字是同一个意思,但古人的名字中的名和字却是分开的,是什么意思呢?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曹操、刘备等人,但是别人称呼他们的时候并不是叫诸葛亮、曹操、刘备,如诸葛亮一般称呼为孔明,曹操则为孟德,刘备为玄德,这里的名便是诸葛亮、曹操、刘备;字则是孔明、孟德、玄德。
既然已经有了名,为什么还要字呢,此外,还有一个别号,一个人,有名、有字、有号,叫起来不是很麻烦吗,古人是吃饱没事干给自己添麻烦?正所谓万物存在皆有理,既然存在了,必然有它的意义,图1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名”又叫“本名”,在夏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一般出生三个月后即取名,是个人特称。“字”又称“表字”,因为“字”往往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有关联的,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
据考证“字”起源于商朝,商朝创立者商汤,名天乙,字汤。前面说到名和字是相表里的,它们之间的意义不仅是可以相同的、相辅的,还可以是相反的,例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字平子,屈原,名平,字原,宋代诗人陆游,字务观,这里的衡和平、平和原、观和游的意思是相同的;意思相辅的则更多了,例如“鸿”、“鸾”是两种吉祥的飞鸟,古人就会取名带“鸿”字,取字为“鸾”,东汉文学家梁鸿,字伯鸾,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是相辅的;宋代作家晁补则更有意思,他字无咎,意思就是只有“补”才能没有过错,即“无咎”,
但也有一些取字与名相反的,最熟悉的是朱熹,字元晦,元代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其中的熹与晦、頫与昂意思都是相反的。图2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古人取字多根据古典,冠礼是古人成年的标志,取字和冠礼同时进行,冠礼是在20岁,取字之后便可以结婚生子了,也就标志着可以走向社会了,古人讲究尊卑有别,等级观念森严,长辈、平辈之间的叫法自然不同,而取字恰恰也是为了区别尊卑,古人的名,常用于自称,字主要方便他人对自己的称呼,平辈或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如果直接叫别人的名,则是对别人的一种冒犯和不尊重,“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是贬义词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对长辈则称名,以表示自己的尊敬与谦恭,另外老师称呼学生、领导对下级,亦可称其名,这样显得更亲切,但一般称呼其字,如果直呼其名恐怕是带有不满情绪了,据《疏》记载:“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