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力避重名,有的名字虽好,但是叫的人太多,这也不能算好名字;第五,名字笔画要少,有的名字起的虽然不错,但是笔画太多,书写费劲缓慢,特别是小学生时期写个名字都吃力;第六,还要考虑辈分用字,这在农村还重视和讲究。
1、在中国文化中,怎样的名字才算是一个好名字?
在中国文化中,起一个好的名字确实非常重要。一个二至三或四个字的名字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纵观我国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和名人伟人,其名字大都响亮、大气和寓意深刻。那么,怎样的名字才算一个好名字呢?笔者观察周围的同事、亲朋好友及老同学后认为:第一,要顺口,即朗朗上口,
生涩拗口的不是好名字;第二,要大气,让人觉得非同一般或者出类拔萃,小毛小满之类就不够大气;第三,名字要有意义或者说寓意,如:厚德、志坚、振兴等等。第四,力避重名,有的名字虽好,但是叫的人太多,这也不能算好名字;第五,名字笔画要少,有的名字起的虽然不错,但是笔画太多,书写费劲缓慢,特别是小学生时期写个名字都吃力;第六,还要考虑辈分用字,这在农村还重视和讲究,
2、有人说,孩子的名字预示着将来的运势,有道理吗?
我认为,不一定有道理,但也不可全否定,认为没一点道理,有的名字还是可以预示一点将来气运的。人都会取有姓与名,在我国,姓是表示家族姓氏系统的符号,名字是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名是人的符号,它可以有效地使一个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的名字是人特有的符号,这符号取法是多种多样的,能否预示未来运势,这要关系运用了那种取名法,
姓名可以传承人的情、意、志,可以蕴含人的精、气、神,可以传达天地玄机。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一名,名似虚又实,似实又虚,名字能否预示未来之运,不是人人一样的,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因为有名不虚传的,也有虚传的;有名存实亡的,也有名亡实存的;有名副其实的,有名不副实的;有名过其实的,也有名不如实的;有名正言顺的,有名不正言不顺的;有名下不虚,又有名下多虚的;凡此种种都可有之,便难一律而定,
仅就我们的取名之法言,就是十分复杂多样的。有讲究以字义,字音,字形,声韵等等起各的,有谐音译音起名的,有利用成语,典故,诗文,美辞起名的,有寄托希望,直表意志起名的,有以传统习俗起名的,有随意起名的,有别出心裁起名的,总之起名法千奇百样,所以,不一定名字就可以预示未来命运的,有的可以一点点,有的不可以,
3、“中国”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首先要明确,中国这个词语在古代的含义与今天的含义不同。基于此,我们再明确王朝与国家的区别,一、最早的“中国”是指国中之国由于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故而商周时期的天子居于华北的正中部,而犬戎、东夷等部族居于商周的四方。为了与诸蛮相区别,故称商周所在为中国,即国中之国也,到了周朝的后期,特别是从春秋以来华夏的势力范围已经远远超出原先的黄河流域了,所以华北平原的齐、晋等国都自称为中国,而将南垂的楚、越等国称为蛮夷。
所以这个时候的中国指的是今天中国的北方地区,二、2000多年前开始,用“中国”代指中国北方秦汉两朝南并百越,北讨匈奴,将万里河山连为一片,此时不仅占有华北,更兼并了华南地区。所以大约从汉朝时期开始,就有人用中国的标签进行代称了,比如司马迁在《史记》提到的匈奴“南与中国为敌”,既然秦汉自称中国,那么这个中国究竟是用来指秦汉的本身,还是指华北平原呢?关于这个还请继续往下看。
到了三国时期,曹魏统治着华北,吴蜀则各分华南,《三国志》尤其写到,孙权称曹操率中国之众,南征荆楚。由此可见,此时的“中国”指的还是华北地区,也可以说是统治着整个华北地区的政权,所以从秦汉以来,确立了占中原者为中国正统的说法,三、两晋南北朝开始,“中国”这个词逐渐成为象征正统王朝的标签两晋与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太频繁,加上不断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